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内容介绍
    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夜静谧,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梨花泪,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胭脂香味,卷珠帘,是为谁?

    啊!不见高轩,夜月明,此时难为情。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唤醒枝芽。

    听微风,耳畔响,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走过街道,对面房子里飘来了《卷珠帘》的歌声。听着这忧郁的旋律,我的心不由地颤抖了一下。

    珠帘是干什么用的?她卷起来想看到什么?她放下来又想挡住什么?“帘”在房间中起“挡”的作用,且是挡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

    “帘”有“恋”之意,这么说“珠帘”里面有“爱情”。

    古代人有“爱情”吗?

    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根本见不到面,等进了洞房才在朦胧的烛光下看个大概,我想那时候的“爱”绝对不是“爱情”。

    古代给人做媳妇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必须要端庄,做事要合体统,夫妻关系要融洽,彼此间做到相敬如宾。既然都相处“如宾”了,就更不会有那种亲密感和那浪漫的情怀了。

    虽然夫妻相处时间长了,总会有些感情的,但是随着孩子的降生,这份“感情”早已变成了“亲情”。

    枯燥无味的家庭生活,使古代男子总感觉生活中缺少点的什么,缺少什么呢?缺少一种情怀。

    于是他们便想到了风月场所。

    风月场所的女子,在爱情方面,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她们有选择的权利。换句话说,一般的男人都可以爱她们,她们也可以爱上任何一个男人。

    风月场所的女子叫“妓女”。妓女分为官妓、营妓、家妓、私妓等种类。

    “官妓”最早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管仲发明的。

    他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税收增加**的财政收入,二是有利于社会安定,三是吸引大量人才,四是送妓与敌,兵不血刃。管仲的发明很快被其他各国所效仿,一时官妓大兴。

    官妓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罪人家属——古代的人权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族。一个人犯罪,常常连累到一家。通常的公式是男人给宰了,女人则沦为官妓。二是奴隶买卖——中国买卖奴隶,有过与牛马同栏的大场面,人变成牛马,还有什么人权可言?三是堕入风尘——是变相的一种人口买卖,只不过被买卖的,原属良家妇女。

    因为公营,所以官方设有专门的机构。这种机构,在唐朝先属“太常”,后属“教坊”,由“乐营”管辖。教坊本是官方设置的艺术排演机构,是主掌俳优杂技、教习宫廷俗乐的官署,其中技艺高超的艺人能够经常给皇帝表演。

    从唐高祖开始创建,其后宋、金、元、明各代均有设立,明武宗时将教坊优秀的艺人都招进了宫,常年在宫廷表演,而宫外的教坊因优秀的艺人流失而难以维持便开始衰落,以致于后来与邻近周边的妓院合并。因此,教坊到明朝才变成妓院,在明以前都是官方的歌舞排演机构,即便唐朝风气开放,教坊里风流渊蔽,但也不是妓院,里面的是艺人,不是娼妓。

    王安石变法时,一切都公卖,酒是其中之一。为了卖酒,居然派妓女当售货员,这就是酒家的前身。现在人很难想象:酒家原来是官办的,最早的目的是推销**造的酒,以充国用。这是一位立身谨严的政治家王安石出的怪主意。

    “营妓”是官妓中专门为军队服务的一种艺伎,最早的发明者是越王勾践,而正式成为制度则在汉代。汉代以后,家妓兴盛起来,到南北朝达到顶峰。

    “家妓”的地位处于妾与婢之间,是专为主人提供艺术服务的。家妓普遍受到严格的艺术训练,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中国的音乐舞蹈不但是她们发扬光大的,也是她们传续下来的。但不论官妓家妓,都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对她们可以任意买卖和杀戮。

    宋、元以后,“青楼”反而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作为上等妓院,青楼中的妓女,一般是艺妓,但吟诗诵词、弹琴唱曲,仍是最主要的节目。她们中间不乏才华洋溢的诗人、说唱文艺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

    随着商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在官妓、家妓之外,出现了个体营业的私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楼妓女。

    “私妓”在先秦已经出现,到六朝时开始活跃,至唐代走向兴盛,一直持续到宋元明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大奇观。

    私妓可分两类:一类是向**正式注册登记,隶属教坊的,叫做市妓。另一类无照营业户,是名副其实的私妓。

    私妓的艺术修养不如官妓和家妓,但她们接触的社会面比较宽,文化构成也比较复杂。所有这些,都使得青楼文化充满了变幻多姿的色彩。

    自古有一句俗话:不怕嫖客没银子,就怕嫖客有文化。

    风流文人与青楼名妓,关系最为密切,他们惺惺相惜,彼此相依。士人最懂得怜香惜玉,柔情蜜意,而妓女最能赏识玉郎才子,吟诗诵词。唐代妓女声名地位的黜陟升沉,几乎全要取决于名士举子的品题臧否。

    由此可见,著名士人的作品可以使妓女身价倍增,一夜走红;另一方面,士人举子们也还存在着一个借助青楼名妓为自己传唱扬名的需求。这就是当今文艺界的“炒”与“捧”。

    “唐诗”的繁荣与青楼名妓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这不仅在于她们诗作的创作和传播的能力,还在于她们为诗人提供了激发灵感的环境和艺术氛围,这些灵感无疑对诗人的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词”是由诗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文学,它上承于诗,下衍为曲,既有文学特征,又具音乐特质,跟古代配乐的“乐府诗”可以歌唱是相似的。所以词在宋代也称为“乐府”。

    关于词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但词由民间转入士人手中,即被正式引入文坛,是经历了一个从所谓“打油诗”的“俚俗”到“宋词”的“文雅”,从不多的曲调到曲调繁多的过程的,其间青楼名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宋词”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交给那些美丽的歌妓酒女去传唱的歌词,所写的是男女爱情相思离别的内容。士人之作词,或应歌者之请,或为赠妓而作,且多以歌者作为词中抒情的主人公,并由歌妓演唱,由士人赏听,从而完成了整个创作演唱和接受鉴赏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歌妓具有充当中介的条件,因此在词和乐结合、词和曲的传承以及宋词的创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词”是伴随隋唐燕乐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一种诗乐结合的新型诗体。词在最初的阶段,本与音乐发生密切的联系,它是一种合乐的给人歌唱的辞句。后来经许多人的创作开拓,内容日广,体制日繁,虽也有许多完全离开音乐而成为一种只是文学的作品,而词的音乐性并没有损伤,大部分的词都是可歌唱的。因而,词的传播往往离不开好歌妓、好歌喉的传颂。

    歌妓也的确具有充当中介的条件,一是她们姿色出众,能够赏心悦目;二是她们歌舞娴熟,特别是对当时流行的燕乐新声的习练和掌握;三是她们与词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满足包括词人在内的士大夫所崇尚的生活情趣的需要。

    词的传播方式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范式,即以书面文字为媒介的静态传播和以歌妓“唱词”为中介的动态传播,歌妓无疑是动态传播的主力。

    在词的黄金时代中,词乃是文人学士最喜用之文体,词乃是与文人学士相依傍的歌妓舞女的最爱唱的歌曲。

    宋代的青楼妓女不仅是文人词家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而且在宋词的音律传播上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是妓女们催生了一个个词人的灵感、一个个文人的艺术生命。

    词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百花争妍、千峰竞秀的盛况,从皇帝士人到平民百姓均能写词,而宋代女性更因为词体抒情深细的特点而酷爱写词。

    元朝统一中原以后,重武轻文,读书人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有些文人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

    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批的文人墨客涌向青楼,为青楼女子代言,向红颜知己诉情,真可谓儒生不幸文坛幸。

    由此,元曲便在元代迅速地流行起来。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元曲”有很大一部分产生于“传酒令金杯玉笋”的酒宴上,与“翠袖佳人”的“艺伎”结下了不解之缘。

    艺,即才能、技艺。

    元代的青楼女子,卖艺者为“妓”,卖身者为“娼”。但无论是“娼”还是“妓”往往却以其技艺著称。同样的,身为“伎”者,也难免青楼卖笑。因此,我们姑且将她们称作“艺妓”。

    由于要“以色艺事人”,这些青楼女子大多色艺双全、多才多艺,在激烈的竞争中练就了一身本领,是演唱、传播杂剧的主力。艺妓是元代文人交往颇为密切的人群,他们惺惺相惜,艺妓便成为文人歌咏的对象。

    在咏妓作品中,描写的范围更为广泛,描写的程度更为逼真,它能庄能谐,能嘲笑,能戏谑,能作“性”最大胆的描写,能作各种人物口调的描摹,可谓曲尽其妙。

    那么,这些“艺妓”的生活场所“青楼”是个什么样子呢?

    实际上,大多数的青楼是一个大的庭院的总称,里面的建筑都是比较讲究的:门前一般要有杨柳等树木,窗前一般也少不了流水之景,而且院子里的花卉、水池这些怡情的场所也是必不可少的。

    姑娘们住的地方称为“青楼”。她们的雅阁内,陈设是很考究的,绝不寒酸,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是必备之物,古董瓷器等摆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床前的屏风、珠帘等也都是很精致的。

    青楼中的头牌或是红牌姑娘,并不是人人都能见到的,而且也不是你有钱就能够办到的事情。因为这些得了花魁名誉的青楼女子,一旦成名之后,背后就会有许多有权势有财富的人物作为靠山。

    一般说来,她们是不会随意见客的。即使有客人有幸见到了她们,也都是客客气气的,不敢对其动手动脚的。

    那么,古时候的男人们到了青楼到底都会做些什么呢?

    因为在古代,青楼是比较高级的娱乐场所,普通人一般是进不去的,所以客人的素养是很高的,而且来者也都是一些社会地位都很高的人,主要以文人、士大夫、富商、江湖豪客等为主,其中尤其以文人居多。他们中间有的人是游戏人生、笑傲江湖,有的是寄情于红粉知己,享受温香软玉。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上青楼的男子都会与姑娘们发生关系,里面有很多文人雅士只不过是在那里坐一坐、喝几杯茶、吃几块点心、聊聊天或是听姑娘唱几段小曲;还有一些喜欢与姑娘吟诗作画,喝酒下棋的。之后他们便会离开了,并不会怎样粘着不走的。

    文学作品一般都喜欢写爱情、道德和性,而这几个最基本的主题如果能通过妓女这一特定的角色而聚合在一起,不知会出现什么色彩?

    下面,我讲的故事大都是珠帘里的爱情往事,她是《踏乡记》系列故事中的第一部《踏乡记之卷珠帘》[别名《珠帘记》]。

    她描述的是《诗经》中乡野间的古朴醇美,李白和杜甫诗人们的真实情感,蒲松龄和曹雪芹时代的凄凉故事。

    我把远古的爱情传说,跟诗词歌赋融为一体,作进一步的解读,放在元末明初这个特定的时代相进行搭配和演义,将一段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给您,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