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45章 刺桐夹道花开新
    【一】《寒食上冢》杨万里.诗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看到清婉的车子到了,于家仆人随即进屋禀报。

    不一会儿,甄姨娘和薛姨娘便领着一大群子女就迎了出来。看到驾车的是一位小帅哥,妹妹们便一窝蜂似地围拢了上来,人人嬉笑道:“姐夫……”

    纪绪心里一愣:这是喊谁姐夫?

    只听女孩们又问:“大姐夫,大姐夫,你换车夫了么?”

    甄有才回应道:“哪是车夫,这位是纪先生,是我和青云的老师。”

    一个女孩说:“老师?”

    另一个女孩问:“青云是谁?”

    有才解释道:“就是暮羽弟弟呀,纪先生给弟弟起了个字号,叫青云,青云直上的意思。”

    有才下了车,给先生和姨妹们相互做了介绍。见过礼后,纪绪便去车后搬马凳去了。

    四姨妹英英问道:“他,才有多大呀?就给你们做老师。”

    有才说:“哎~,比我大多了,都十三,不,今年都十四岁了。”

    英英高兴道:“真合适!”

    有才纳闷地问:“合适什么?”

    英英说:“给我做先生……合适呀~”

    有才小大人似地说:“有道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四妹呀,你还是不要上学的好!女孩子在家里,绣绣花、弹弹琴,岂不很好?”

    “我不爱绣花!”看到纪绪搬过了马凳,英英便踩着马凳往车上爬。

    清婉掀开帘子,问道:“你要干什么?”

    妹妹们一起喊了声“大姐”,便接着往上爬。

    “才想起你们还有个大姐呀!”清婉笑道,“想坐我的车,也得先让大姐下去呀,是不?!”

    英英退下了马凳,扶着清婉下了马车,没等大姐走几步,妹妹们便迫不及待地一个接着一个地上了车……

    清婉带着纪绪等来到了门前,拜见过父亲和姨娘们后,双双又回到自己的车前。

    清婉打开车帘,见四个小妹妹从大到小一字排列地坐在座位上,齐刷刷地盯着自己,就连那最小的心吟,也瞪着一双大眼睛,“怕怕”地看着自家大姐,好像生怕把自己赶下车去似的。

    看到没有一个妹妹给自己让座,清婉便问:“你们都坐满了,大姐坐哪里?”

    妹妹异口同声地说:“大姐坐娘的车。”

    清婉问:“你们为何不坐?”

    英英说:“我们不愿听她唠叨。”

    “呵,你们不愿听她唠叨,我就……”清婉笑道,“再说,你们是怕你娘唠叨嘛?你们是看上我的车…车了吧!”

    知道大姐看透了女孩们的心思,妹妹们都不好意思地红起脸来……只有小心吟瞪着大眼,萌萌地看着姐姐们吵嘴。

    二妹道:“谁看上你的破车了~”

    三妹说:“还是一辆二手的。”

    英英道:“板凳死硬死硬的。”

    心吟也加上了一句:“就是!”

    清婉白了妹妹们一眼,说道:“呵,别看我的马车旧,可扛不住这配备好呀!”

    英英问:“你啥配备呀?!”

    清婉道:“白马呀!”

    英英说:“你那不是棕马么~”

    清婉反问:“是棕马么?姐姐记得不是白马王子么,瞧你们大姐,这脑子不好使吧,怎么连眼神儿也坏掉了……”她伸手唤小妹下来,“心吟呀,你就别在车上挤了,走,跟大姐到娘亲车上去,可不要让这群白眼狼把你给带坏了……”

    心吟问:“姐姐怎么坏?”

    “怎么坏,”清婉抱起了心吟道,“她们是‘山雅雀,尾巴长,见了帅哥忘了娘。’”说罢,便领着心吟去了她娘的车。

    看到大家都上了车,于太医便让自己的马夫在前边打头,去往于家的茔地。

    约莫半个多时辰,马车来到了祖坟山体的脚下。大家下了马车,踏上高桥,桥边的枫叶朦胧色淡。经过了一片麦田,田边的小屋显得是那么的孤独。

    踏上了一条细长的山路,路边的野草,仿佛在一夜之间长高了许多。时间过去了一年,这条小路啊,就像消失了一般。

    祖茔的右边,皎洁的梨树开的正艳,它在清明[1]时节开放,也不知想告诉人们,它的纯洁无瑕,还是自己的落寞惆怅……

    【二】《寒食野望》李郢.诗

    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

    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于延年带领着子女,把每个坟头都给清理了一遍,然后摆上祭品,开始在每个坟前上香祭拜。

    纪绪也来到于白氏的墓前,拜了三拜。

    他走出墓地,抬头远眺,到处都是祭拜的人们。不管是新茔还是旧坟,都是哭声一片。

    “唉!”纪绪不由地叹息了一声,“活着的人,谁能禁得住这种救心裂肺的悲伤?”

    乌鸦站在树上不停地鸣叫,那凄惨的声音不亚于人们的啼哭;风,吹散了墓地边的梨花瓣,使之如冥币一般四处飘散……

    ————————————

    注释

    [1]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1)节日渊源

    自然节气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节日融合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 “改-火”时,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就这样,慢慢的成为一种习俗,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在禁火节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例如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取消了寒食节。三国归晋后,晋国的皇帝恢复了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由于寒食节和清明离得很近,唐朝便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唐朝之后,寒食节更加淡化,宋元时期就干脆确定,寒食节和清明正式合二为一。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3)假期变迁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节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4)相关讨论

    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吗?有观点认为:不可以。清明节的主要活动祭祖、扫墓庄重、肃穆。同时,这两者与死亡、鬼神有关,“快乐”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坦言,清明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

    高巍分析,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十分丰富。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5)故事传说

    寒食节,我们知道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这段时间,《重耳传奇》正在热播,介子推的事迹便是与重耳之间发生的事。

    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后,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害怕被除掉,因此逃亡。

    重耳避难奔翟,追随他的贤士很多,介子推便是其一。

    逃亡路上,重耳经常的忍饥挨饿,有一次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便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了。重耳得知之后,非常感动,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报答介子推。

    经过十九年的逃亡,重耳终于当上了国君,为晋文公。

    由于周室内乱,晋文公忙于勤王,未能及时行赏,介子推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请赏且认为自己忠于君王是应该的。当他看到一些没有追随晋文公逃亡过的人争先恐后的去请赏的时候,介子推很气愤,鄙视他们,因此辞官归隐,成为不食君禄的隐士。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的心思后,觉得自己忘恩负义了,因此去寻介子推,要奖赏他。可是,介子推不愿出现,躲在绵山不出。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访,可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难寻。晋文公没办法,身边有些小人便提议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山是烧了,还烧了三天,可介子推却没有出现。

    后来,晋文公等人在山上的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一对母子的尸骨,他们正是介子推和自己的母亲。

    晋文公悲痛万分,在尸体前哭拜,然后将他们母子二人安葬。

    晋文公在介子推脊梁堵住的柳树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的一片衣襟,上面题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后来,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这一天,在晋文公纪念介子推之前,叫做“禁烟节”、“冷节”或“百五节”。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