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57章 青纱帐里且慢行
    清婉自打初三回了娘家,就一直没有回来。一个月后,公爹甄友乾进京办事,便来到了于家的宅邸。

    【一】《季夏午后》佚名.打油诗

    季夏午后就是热,

    天穹如同大铁锅;

    亲家大舅哥于太医热情地款待了他。酒足饭饱后,友乾便叫了一副“肩舆”[1],准备接清婉回家。

    季夏的未时,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酒酣后的甄友乾,偏要顶着烈日往家走,大舅哥也只好依了他。

    友乾和清婉沿着高粱河的马路往家赶去。太阳如同烧红的栗炭,使整个天空也恰似一口烧得滚烫的大锅。青青的树叶蔫了梢,绿绿的小草焦了头。鸟儿藏在树叶里,偶尔脆脆地鸣叫了几声,好像也在说:“好热,好热。”随即,便哑无声息了。

    山静了,风也静了,只有身边的那条高粱河,还在静静地流趟。

    甄友乾本就高大,又骑了匹高头大马,就像一根硕大的蜡烛,杵在马背上,脸上似滴着蜡油。只听他不停地谩骂着老天,不时地用袖子擦着热汗。

    清婉可能要凉快一些,因为她坐在肩舆里,头顶有遮阳蓬遮着太阳,路边又有高粱杆挡着光线。

    走了一段路程,马路的两边都变成了高粱地,虽然能遮挡住更多的阳光,但也挡住了高粱河吹来的稍许微风,让人感觉更加地闷热。

    清婉从未见过如此繁茂的高粱地。

    只见一片令人震撼的绿色铺在了无际的土地上,汇成一片浓郁的海洋。这么多的高粱一列列、一行行地排着整齐,每株高粱都被阳光染成了红色的火焰。

    红高粱不是花,但很美。骄艳里含着羞涩,火红中缀着朴素;高粱的香,就象一个少女的浅笑,是来自纯净灵魂的流露,淡香里有微甜……

    友乾拭着汗,偷偷地朝肩舆上瞟了一眼——这高挑秀颀的高粱,多像清婉的身段;那红红的高粱穗子,恰似清婉那红扑扑的小脸儿。

    也许是有感而发,或许是触景生情,只听甄友乾高声朗诵道:“季夏午后就是热,天穹如同大铁锅。”

    友乾的打油诗刚刚念了两句,走在前边的轿夫立刻住了脚,寻思片刻,放下轿子说:“我去方便一下。”说罢,撒腿就跑进了高粱地。

    友乾也住了马,笑骂道:“呵,这个刁家伙!我的诗就这么管用?诗一出口,他就脱不跌裤子……”

    甄友乾是俗人一个。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怎么听都是在拐着弯儿骂自己。

    清婉不由地掩嘴一笑。

    不一会儿,轿夫便回来了,说道:“好像是中暑了,有点拉稀!”说着,又抬起了轿子,继续往前走。

    走了没两步,又放下轿子,钻进了高粱地……反复几次,最后只得说,“这位夫人大小姐,看来今儿真的不行了,小的只能送您到这儿了,您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友乾把轿夫好一顿臭骂,最后朝他们的屁股上每人又踹了一脚,骂道:“滚!滚!滚!”

    俩轿夫连滚带爬地掉头就跑,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清婉心里纳闷:怎么他们往回走,也不停下轿子拉稀了?她朝友乾看了一眼,说道,“公爹,这么热的天,人家好歹也送了这么远的路,您应该多少付给他们一点儿钱才是。”

    友乾怒道:“我付他们钱?他们应该找给我钱才对!这两个龟孙,把我们送到这个前后不着村的地方……”

    其实,甄友乾早就把钱给了轿夫,而且还是付了双倍的价钱。这是甄友乾有意这样安排的——只要听到他朗诵诗词,就立刻放下人,跑路!

    【二】《浓绿万枝》佚名.打油诗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景色不须多。

    甄友乾把清婉扶上了马,在扶她的时候,有意托着人家的屁股。清婉往前移了移身子,友乾也踩着马镫上了马。

    友乾让马走得特别慢,像是在散步。只是这散步的路,着实让人有些害怕——这段路很直,直得好像能看到路的末端;这条路很长,长得又仿佛永远走不到尽头。

    越往前走,红高粱仿佛也就越高;越是前行,两边的高粱好像也在向路中间靠拢。

    “记得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呀!”清婉心里纳闷,“怎么,好像要回不去了?”清婉越想越害怕,不由地便慌了神。

    正在忐忑,就听甄友乾又续上他的打油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景色不须多。”接着一双粗长热辣的大手,不知不觉间便溜进了她的衣裳……

    ————————————

    注释

    [1]肩舆

    即轿子。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肩膀上的轿子”,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

    (1)车舆制度。

    肩舆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肩舆在东晋及南朝时即已盛行。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四川现代的“滑竿”。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

    清初京官三品以上,在京乘四人肩舆,舆前有藤棍双引喝道。四品自佥都御史以下,只乘二人肩舆,单引不喝道。当时正阳门专许舆入,车不准行,故京官无乘车者。后来渐有驴车、骡车。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后,骡车渐多而驴车渐少,嘉道年间则京官无乘驴车者。咸同以后京官惟尚书以上乘四人肩舆、侍郎坐绿呢围车、三品坐蓝呢围车,旁开窗。四品以下,车与一般朝臣相同。乾隆十五年有上谕只准王公及满洲一品大臣照常坐轿,不准满洲都统与部院二品以下堂官坐轿。但汉官不在此禁,故汉官二品亦有坐轿者。

    (2)车舆等级

    肩舆分类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便舆四种。

    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肩舆的使用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皇帝乘坐肩舆轿子的时候是由8人或16人抬行,是皇帝在宫内往来时乘坐的代步工具。高级官员乘坐肩舆由4到8人抬行,清代有所谓“八抬大轿”就是从这来的。

    后来,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载:“乾隆五十五年上谕:‘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内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缚短木,用两人舁行入直。’”

    滑竿在古时就叫“肩舆”。近代在四川出现的滑竿,据说开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时,因为担架不够用,就地砍来竹子制作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就称为滑竿。

    有人从扎担架得到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就成了滑竿,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轿夫花钱买了抬轿权利叫正轮子,没有花钱买的叫副轮了。一轿三人抬,叫丁拐,两人抬,叫对班。无论轿或滑竿,后面轿夫的视线被轿壳或软扎挡住,须前面轿夫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这叫报点子或报路号子。

    例如

    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

    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

    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

    后应:“水往东海流。”

    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

    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

    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

    后应:“地下牛屎巴。”

    路上有个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

    后应:“喊他妈来抱。”

    见啥说啥,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其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巴渝的许多风景点,都有滑竿可供游人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