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72章 半缘修道半缘君
    【一】《赠李司空妓》刘禹锡.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苏州刺史肠。

    清婉说:“这做人差点,若能对女人好一些,也不失是一个不错的男人。”

    友乾道:“这李绅对女人就更滥情了。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见惯’,就是从李绅那里来的。”

    “是说他的事儿?”

    “是啊,”友乾说,“这人吧,无论男女,只要是好吃,那就一定好色。李绅的家中蓄养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家伎。

    当时,刘禹锡在苏州做刺史,他到李绅府中赴宴,突然看到了一个容貌娇艳的歌伎,心为之一动。于是,宴会上刘禹锡就借着酒劲,挥笔写下了一首《赠李司空妓》这样的诗句。

    诗中说,‘我在司空大人的府上,看到了一位梳着高高的像宫女一般发髻的女子,她的一曲《杜韦娘》宛如徐徐的春风,轻轻拂过我的心房。李司空对此是见惯了,心底无波,可是我这个从江南来的刺史,可真是柔肠百结啊!”

    李绅听他这么一说,便哈哈大笑,当即把这名歌伎叫来,当场送给了刘禹锡。”

    【二】《陋室铭》刘禹锡.骈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清婉说:“呵,这个刘禹锡,他的《陋室铭》不是说过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怎么也是见一个爱一个的主。”

    友乾嘿嘿地笑,“其实,作为诗人,应该是德艺双馨。所谓‘我手写我心’,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笔下才会怎么写。”

    “对呀!”

    “是不让我这么一说,像元稹、李绅、苏轼等人的关辉形象,在你的心中瞬间就崩塌了?”

    “这有什么!”清婉说,“自古‘才子爱佳人’,这不很正常吗?”

    “不光是才子,就是神一般的男人,也是如此。”

    “什么神一样的人?”

    “比方说,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呀!他的一生也是三妻四妾的。”

    “三妻四妾[1]不是男人的标配么,这有什么可损孔老夫子的!”

    “关键是,他的妻妾中,有一个还是他学生的老婆。”

    “他霸占的?”

    “这倒不是,是他学生想在鲁国当官而‘贿赂’孔子的。”

    “这是他学生的不对,怎能为了升官发财,连自己的老婆都送出去了……这与孔夫子不相干!”

    “可他笑纳了呀,说明孔老夫子也好这一口。”

    清婉也急了:“你们男人,什么呀!怎能‘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友乾笑道:“你提及‘仁义道德’,让我想起了前朝的一位大儒——朱熹。”

    “朱老夫子,那可是‘人伦道德’的标杆啊!”

    “可他只给别人立标杆,自己却不遵守;他高喊着‘存天理灭人欲’,自己呢,却口是心非。”友乾气愤地说,“这朱熹,其实就是一个假道学,甚至是伪君子,说他是阴损毒辣也一点儿不为过。”

    看着友乾对朱熹这样地不待见,清婉问:“看你如此地厌恶他,怎么,他抢你老婆啦?”

    友乾搂紧了清婉,骂道:“他敢,他要是伤我心上人一根毫毛,我跟他拼命!”

    “你拼得着么?人家都死一百多年了。”

    “我挖他祖坟。”

    清婉又吃吃地笑。

    友乾说:“作为一个大儒,怎能是说一套做一套呢?”

    婉问:“他究竟做了什么?”

    【三】《观书有感》朱熹.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友乾告诉于清婉说:“据说,万历年间的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了大量事实,揭露朱熹的伪君子形象。其一,说他曾经带着两个漂亮的尼姑外出旅游,并用甜言蜜语引诱她们‘三陪’,最后二人又还俗做了朱熹的小妾,出去做官的时候都要带上她们两个。此外,朱熹的大儿媳妇,在她丈夫死后,却又怀了孕。”

    “谁干的?”

    “想朱熹这样的家庭,媳妇是绝不敢出去偷情的,儿孙更是不敢乱来……除了他朱熹自己,谁敢?!”

    “不会吧!”

    “你想,儿媳出了这么大的丑事,朱熹却以一句‘家丑不可外扬’给压了下来,这不明摆着他心中有鬼么;再说,他写的那首《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观的到底是‘书’,还是‘淑’?他那‘活水’是怎么给倒腾来的?那‘有感’二字,是从哪方面来的灵感?”

    “你这都说的啥?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

    “待会儿,我会让你明白的……”友乾笑道,“朱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可沈继祖揭发朱熹说,他不但不知孝顺,而且还虐待自己的老母;他还以儿女婚嫁之机,大肆地收受礼金,一岁之间,数以万计;他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开门办学并擅自提高学价,收取高额的学费;并指使家族子弟偷盗别人家的耕牛,宰杀后胡吃海喝了一顿……”

    清婉惊奇道:“还偷牛吃?”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谁知道没有记录的能有多少呢?”

    “怪不得大元皇帝看不起南宋这些不劳动、光会说的读书人呢,你想南宋有这样的文坛领袖,好的了吗?在蒙古人眼里,读书人和乞丐一样,都是不能自食其力,你想,连吃点儿牛肉都要去偷,真还不如人家一个娼妓,还能靠自己的身体吃饭呢。看来,把读书人排在妓人之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哎~”友乾说,“把读书人定为‘臭老九’可不是蒙古人的意思,那是南宋遗民在元初废除科举时的无奈自嘲之语,根本没有相关的法规定制来佐证这件事的。”

    清婉笑道:“看来,还真是不能嫁那些读书人了,光顶着两片嘴会说。哎,你回去,也别让有才跟着纪绪学习了,我发现纪绪的那张嘴也挺滑,让有才休学得了。”

    “哎~,识两个字,还是好的。”

    “咦,”清婉好像有了新发现,“你何不让有才练武,习武之人忠义,没有文人那么多的花花肠子。”

    “何以见得?”

    “我说一个人,肯定是好男人,真男人!”

    “谁?

    “三国时的关羽,关老爷呀!”

    “他是好男人?”

    “那当然,你看他一脸的正气,一定不喜女色。”

    “不喜女色,那关凤、关平、关兴、关索,从哪儿来的?再说,你见过关老爷么,你怎知他一脸的正气?”

    “见过呀~,关公庙里摆着呢,你看,他的脸红红的,一定是见到姑娘羞的!”

    “你也真能联想!他关老爷,见到我,也是红脸!”

    “我听纪绪给有才和暮羽讲三国的故事——想当初,关羽滞留曹营时,曹操先后送给他金银绸衣,并加其爵位,让其投降,关老爷丝毫没有动摇。最后,曹操又用貂蝉去引诱他,可关老爷心念刘备,一刻不忘。在探知刘备确切消息后,封金挂印,护送兄嫂,千里走单骑,以实际行动,给男人描画了一个大大的‘义’字。”

    “纪绪他一个孩子懂什么!”

    “人家怎就不懂,人家读的书不比你多?”

    “他读的是野史吧!因为在正史上,根本就没有貂蝉这号人,她只是一个虚构的美人。如果真有貂蝉这等美女,那个好色的曹操会舍得给关羽?”

    “反正人家关老爷就是不好色。”

    “他是没见到你,见到你,他也想……”

    清婉羞羞地说,“想咋的?”说这话时,清婉的心美美的。

    友乾说:“在正史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曹操与刘备带领大军在下邳围攻吕布,吕布派出秦宜禄出城向河内太守张杨求救。

    关羽听说秦宜禄的妻子很美,而且还留在下邳城内,便请求曹操说: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

    “他什么意思?”

    “就是说,他的老婆没有给他生儿子,如果攻下城的话,请把姓秦的老婆赏赐给他。

    你说,什么样的女人不能生儿子,非要盯上人家秦宜禄那漂亮老婆?

    曹操想,反正是用人之际,随即答应了关羽的请求。但是,曹操似乎也并未太在意此事。到了攻城之际,关羽又再三地跟曹操说这件事,就怕曹操给忘了。谁料,曹操见关羽如此地迫不及待,怀疑杜氏一定很貌美。等到城池攻陷之后,曹操便亲自召见了杜氏,一见之下,果然是国色天香,随‘乃自纳之’,就自己留着用了。

    后来,关羽为此事是深恨曹操,欲趁某次刘备与曹操一起打猎之机杀掉曹操,后被刘备制止了。”

    ————————————

    注释

    [1]三妻四妾

    天子之妻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汉代以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都只有一个正妻(正室),同时可拥有多个妾。多数正妻是丈夫的第一位配偶,但也有“先纳妾后娶妻”的例子。

    “三妻四妾”的由来,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一段昏话、戏言。

    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言称极贵之人确有三妻:正宫、东宫、西宫。

    后来,人们形容男人的妻妾众多,便把家中父母所赐的贴身丫鬟一人,以及三妻的贴身随侍俾女各一人,给凑足了四妾。这和三头六臂一样只是形容而已,并不是真的有三妻四妾。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就连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皇帝,也只准有一个皇后。这就是封建社会严格的婚姻制度,其实是对女子的一种迫害。同是丧偶,男子再娶为续弦,女子再嫁是坏节。男尊女卑,女子只能依附于男子,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加剧了男女的等级分化,于是出现了男子妻妾成群,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

    一.古代妻妾的等级

    中国古代社会礼教森严,等级分明,即便是妾也有严格的区分,被分为数个不同的卑尊级别,各级别之间制度严明,无法逾越。按出身,妾分为贵妾,良妾和贱妾三类。贵妾是出身皇亲国戚与达官贵人之家的妾,在三类中地位最高。良妾是出身一般寻常百姓之家的妾。贱妾乃出身于戏子、妓人、乞丐和童养媳,在三类中地位最低。除了以出身区分为三类之外,妾又更进一步的根据血缘远近和亲属亲疏区分为以下数个等级:

    1、媵室

    媵,通影,意思是正妻的影子。既然是正妻的备份,那正妻若去世,自然会被升为正妻。

    西周以前,诸侯娶妻时不但有娶亲姊妹和堂姐妹为妾,还有娶妻子的侄女为妾,称作媵。西周以后此俗在汉族中变少,但在贵族中还有存在,直到三国时期还有。比如孙权的母亲,就和妹妹一同嫁给了孙坚。

    媵妾无疑是最高级别的妾,如果对应清朝的妃嫔制度,那就是皇贵妃。

    (1)侧室

    侧室为娶正妻的亲姊妹或堂姐妹为妾。侧室出嫁时坐红墙蓝顶轿子,和元配同时出嫁时,轿子在元配轿子之后,可随元配一起享受包括宰相在内的官员必须让道的特权;并可随元配一起享受到新郎家从正门进的特权。但侧室如单独出嫁,路遇官轿则必须给官轿让道,到新郎家时,只能从侧门进。侧室即使没生任何子女,历代法律也规定,可以像正妻一样,名字入族谱,牌位入宗庙受祭拜,但非必须,最后决定权在宗族家法,如宗族家法不许,便不能,这是侧室低于正妻之处。继承权方面,如正室无子,侧室之子比其他庶出之子有优先权,侧室之子们之间则按侧室的等级次序继承。

    正妻在世,侧室的孩子只是庶子女,政治财产权跟嫡子女没法比。如果正妻去世,侧室会被抬为正妻,所生的孩子也能从“庶子女”变为“嫡子女”。

    (2)副室

    副室为娶正妻表姐妹出身的妾,比侧室低一个等级。因为中国古代为父系社会,姑姑仍为父系所出,所以正妻姑表姐妹出身的妾高于正妻舅表姐妹和正妻姨表姐妹出身的妾。同样,舅为男,姨为女,在父系社会中正妻舅表姐妹出身的妾又高于正妻姨表姐妹出身的妾。但因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属于夫家的人,已经不属于原来的父系家族,因而副室的地位低于侧室。

    (3)偏室

    偏室为娶与正妻没有血缘关系的表姐妹的妾。如果正妻姑父姨父娶数个妻妾,正妻姑姑姨母以外的妻妾所出的女儿们虽和正妻没有血缘关系,但在辈份上仍是正妻的表姐妹。因和正妻无血缘关系,这些正妻的姑表姐妹和姨表姐妹嫁给同一丈夫后不能成为副室,只能是地位更低的偏室。

    2.偏房

    偏房是和正妻没有任何血缘和亲属辈份关系的妾,但必须是良民,一般是大家族的庶女。如果正妻是贵族,偏房也得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只有比正妻出身略差一点儿的庶女才配做偏房,她属于良妾。

    偏房是可以和丈夫、正妻和媵妾同桌吃饭的妾。偏房及以下的妾必须产子才能名字入族谱,牌位入宗庙受祭拜,否则不行。继承权方面,如正室、侧室、副室和偏室无子,偏房之子比其他庶出之子有优先权。丈夫如需填房而无侧室、副室和偏室,偏房则为第一优先人选。

    由此看来,以上几种虽然是妾,但地位确实跟妻差不多,民间把她们与妻并列,称之为平妻、偏妻、下妻。民间常说的“三妻四妾”,除了嫡妻不必解释,其他的妻就从以上这几种里摘出来的。简单说,嫡妻+媵室+偏房,就是三妻。

    3.陪房

    陪房为陪嫁侍女,多为从正妻娘家陪嫁过来的贴身丫鬟或女管家,这些人跟着正妻陪嫁过来,就成为了男主人家的所有物,只要男主人看上,可以纳为妾。《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大丫鬟平儿,就是陪房丫头。

    丈夫如需填房而无侧室、副室、偏室和偏房,陪房则为第一优先(贱妾出身的陪房除外)。继承权方面,如正室、侧室、副室、偏室和偏房无子,陪房之子比其他庶出之子有优先权。

    从陪房开始,以下的妾都不属于良民。所以陪房是个分界线,她们的地位跟上面几种没法比。上面的都是主子,陪房及其以下都是奴才。

    但陪房是正妻的心腹,她是从娘家带过来的,多少带有一点儿“媵”的意思,所以比其他侍妾地位都高。

    4.妾室

    (1)侍妾

    侍妾,即侍女被收房成为妾。由于侍妾出身奴籍,即便生育了孩子,也毫无地位,子女地位也很低。

    三妻在一起,是以姐妹相称的,可同吃同坐。而陪房、侍妾是奴才,与三妻是主仆关系。侍妾及以下的妾是不能被扶正的。

    《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原本是贾府家生奴婢,后来做了姨娘,就是侍妾的一种。赵姨娘即便有贾政宠爱,照样过着熬油似的日子。下三等的小丫鬟都敢和她吵闹对打,凤姐更是随时骂她个狗血喷头,自己的女儿也视之为奴才……所有这些糟心,全都因为她卑贱的出身。

    妾的地位,对子女影响很大。贾环就被贾府人各种鄙视,元春省亲甚至都不让他露面。书中只说他人物猥琐,其实是恶劣的环境令他猥琐。换个环境,也许成了金尊玉贵。而探春之所以不受影响,是因为一直被贾母养在身边,有一些“子以母贵”的味道,所以,家人都不敢轻视她。

    继承权方面,如正室、侧室、副室、偏室、偏房和陪房无子,侍妾之子比其他庶出之子有优先权。

    (2)婢妾

    古代刑罚中有株连。官员犯了罪,家里的女眷受牵连,会成为官奴。官府罚官奴到大户人家做工,薪资收归官府。这类女子如果被男主人纳妾,就成为婢妾。婢妾的地位比侍妾更低,因为侍妾和男主人的关系为雇佣关系,侍女可以辞职不干,但婢妾和男主人的关系为附属关系,不能像侍女那样可以随时辞职不干。即便是怀孕的婢妾,也都是个物品,可以随时转送他人。像苏轼以妾换马的故事,就是婢妾。

    5.通房

    通房和婢妾类似,但比婢妾地位更低,因为虽和婢妾一样被官府罚做工,但女囚本身犯罪,无法像婢妾一样借着和男主人结婚而免罪出狱。根据女囚所犯罪行,男主人若有意将通房收房为妾,须向官府缴一大笔费用,但并非所有罪过都可以通过缴费赎罪。通房的其他来源为被男子赎身的娼妓、买来的家妓、乞丐和童养媳。通房即使生下孩子,本人仍可被转让转卖。

    如果其他妻妾和丈夫同意,通房所生子女可以被其他妻妾收养,而通房本人则无权反对。通房如在尚未被收房之前产子,而男主人又在收房之前去世,则其子只能以私生子的名分去分男主人的遗产。只有被收房之后,通房之子才算庶子。

    通房丫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侍女出身,陪男主人过夜,但没有正式身份的,就是通房。《红楼梦》里的平儿,因为没被正式纳为姨娘,就是通房丫头。她的地位很微妙,既是陪房,也是通房。

    男主未婚时相中的侍女,一般都做通房,而不会直接做姨娘,这是对正妻的尊重。所以香菱被称为“菱姑娘”,也是通房。

    通房丫鬟还只是个姑娘,不是妾。若想同房,也不能随随便便,这需要家长的公开认定。袭人梦寐以求地想做通房丫头,但直到80回结束时,都没得到正式任命。论职称的话,她还是个普通丫鬟。所以晴雯怼她:“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邢夫人劝说鸳鸯,很重要的一个吸引条件就是,不必经过通房,直接升做姨娘。这对丫鬟而言,算是莫大的恩典,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脸面。

    通房不比婢妾地位低。只因为它是后补状态,名义上只能排在最后。实践中最受歧视的是婢妾。

    6.外室

    在外地工作时娶的妾。外室一般是通奸关系,并不包括在妻妾等级里,彼此不打算形成合法夫妇关系。做外室的女性,一种是出身非常差,不被男方家族接受的。还有一种是放荡之女,以此暂时存身,露水情缘。而男性方面,肯定不打算将其收为妻妾,才做外室的。

    7.外妇

    男子包养的情妇,无正式婚姻关系。外妇所生子女为私生子女,私生子即使是长子也无法继承封号爵位,也无法分得长支财。私生子有遗产继承权,但平分遗产时,私生子只能继承其他儿子所分得的一半。

    二. 古代妻妾的地位

    古人对于“妾”是十分鄙夷的。《周礼》载:“臣妾,男女贫贱者。”男之贫贱者为臣,女之贫贱者为妾,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起初妾是指卑贱的奴隶。而像这样语气轻蔑的记载在古代典籍当中十分常见,比如《周书.费誓》中记载:“马牛其风,臣妾逋逃。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不过,身份如此卑贱的“妾”,为何后来会指男性除妻子以外的配偶呢,这其实也起源于西周。西周时期盛行政治联姻,身份高的女子为妻,而她们身边的侍女,往往也是陪嫁女,而她们就是媵妾。媵妾的地位比普通的妾要高,但依旧远低于“妻”。后来,随着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发展,妾逐渐分为“良妾”和“贱妾”。良妾通常就是指媵妾,而贱妾往往是通过人口买卖得来的。当然,不论是良妾还是贱妾,其地位都无法和正妻相比,她们更像是半妻半奴的存在。

    而这森严的等级划分,就是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们相处的规矩。妻是家里的女主人,而所有的妾都要听从妻的安排,不论她们有多么受宠,她们都只是一种奴从关系,在名义上不能跟正妻相提并论。正妻之下,是身份较高一点的媵妾,她们往往是男主妻子家族中有些身份的女子,她们的地位介于妻和普通的妾之间。而妾是家中除奴婢以外身份最为低微的女子,她们只能仰人鼻息,事事遵从女主人的安排,否则她们便有皮肉之苦甚至性命之危。

    在封建宗法等级制下,妾的地位是极低的,她们即使要争宠,也是在妾之间进行,争取成为丈夫除正妻以外最宠爱的女人,以求获取地位。像影视节目当中,以妾的身份打败正妻成功上位的例子,毕竟还是少数。

    这种制度对于男女平等当然是一种阻碍,在这种制度下,女性的人权完全得不到保障,不仅是尊严,有时就连生命都掌握在丈夫和家里正妻的手中。

    中国的纳妾制度并不是一种风俗,而是一种能摆在桌面上的法律制度,这就等于给了男人们拥有更多女人的底气。理论上讲,只要有实力,便可隔三差五做新郎。

    明朝法律规定“凡男人四十而无后嗣者”得纳妾。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香火断不得。这样一来,无形中就给了一些热衷于纳妾的男人找到了借口,继而形成一种既名正言顺、又堂而皇之的行为。

    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妾的地位并不高,但不代表她们没有想法。

    俗话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女人尤堪。大到皇帝的后宫,小到一个家庭里七七八八的姨太太,争斗是永远的主题。妃嫔们争皇后的位置,小妾们谋求咸鱼翻身,当家做主。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后宫有等级森严的嫔妃制度,百姓之家也有严厉的家法,但人不会克制住欲望,这就是取乱的根源。因此,一夫多妻制下的女性,只能维持表面上的水波不兴,而表面下一直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