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04章 试把逸兴笺上诉
    【一】《Opal-猫眼石》by AmyLowell 晚枫.译

    You are ice and fire,

    The touch of you burns my hands like snow,

    You are cold and flame,

    You are the crimson of amaryllis,

    The silver of moon-touched magnolias,

    When I am with you,

    My heart is a frozen pond

    Gleaming with agitated torches。

    你是冰和火,

    摸一下,我的手就像被雪灼伤。

    你是寒冷和火焰,

    你有朱顶红的深红,

    有木兰月染的银白。

    和你在一起,

    我的心便是冰冻的池塘

    闪烁着火炬跳动的光芒。

    杰克逊说:“我这里有几颗上好的猫眼眼,我去拿来让迷死甄[Miss zhen]选一选。

    “你也别‘迷死真’,‘迷死假’的了,以后就管她喊姐姐。”友乾指了指正在举高着宝石仔细端详的于清婉。。

    杰克逊回头笑了笑,接着就去倒弄他的那几只大箱子和墙边的那个大柜子。他好像也在精挑细选,感觉差不多的,才拿出来,送到清婉的面前,让她再选。然后,又继续回去翻箱倒柜。

    友乾却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问:“你就这样卖货?”

    “是啊,不过,有时也去巷子里设摊,陈列商品,任人选购。”

    “噢,你这儿都是地摊货呀!”

    “我这儿不是地摊货。”杰克逊就怕别人说他这儿的东西品质低,便连忙解释,“摆地摊的那些,都是他们到我office挑剩下的,不好卖的,才去摆摊……”

    “有到地摊上买的吗?”

    “有,很多,就连商铺的,看着我们的生意好,也带一部分货物出来设摊。”

    友乾指着清婉手里的猫眼宝石说:“你的这些,不会是连设摊都卖不掉的吧!”

    “no,no,no,这些都是好东西,我特意在家整理的,准备明天出去串货用的。”

    友乾接过了清婉手中那颗她还感觉比较满意的宝石,举起来端看,“若是人多,你不怕让人给你顺走了?”

    “不会的,我长期住在客店里,若是有人来买货,遇有人数较多时,我就把货物由窗口递出一件让大家看,看完一件再递出一件,看妥后议价成交,不让买主进屋的……”

    “窗口,你这儿有窗吗?”

    “有,在门上。”

    友乾走到门口,撩起了门帘,笑道:“呵,还真有个小窗户。那你把我们放进屋来,就不怕我顺走你的东西?”

    “不会的,你是自己人。”

    “有外地人来买过你的货吗?”

    “有,各行省的人都有,都来我这儿拿货,还有高丽[朝鲜]的,暹逻[泰国]的,反正很多,都来……你们元人都长一个模样,我也辨不清,哪儿是哪的……”

    “他们为何不去大商店进货?”

    “我这儿便宜,就是个成本价,而且没有假货。”

    “他们那里有假货?”

    “有!”杰克逊很内行地介绍说,“珠宝这类商品,种类、质量、成色、规格多种多样,有的真假难分,情况很复杂的,价格高低出入也很大。在这条胡同,也只是我们同业之间互相串串货。一件货在甲手中卖不上大价钱,到乙手中就可能涨十倍。同业之间串货不需现款,讲妥价钱即可拿去,转手卖出后再还帐。所以,像我们这一行,根本不需资本,一块包袱就是本钱,一块包袱就能做买卖……”

    “是嘛!”友乾一听,大喜,“那,这就好办了。”

    “好办了?”

    “是啊!”友乾笑着说。

    杰克逊看见清婉也不挑选什么宝物了,她朝杰克逊莞尔一笑,随即拾起桌子上的一本书翻看起来。

    杰克逊转头问友乾:“什么,好办了?”

    “你这一行既然不需要什么资金,留着那么多钱也没用,你就借给我点儿,怎么样?!”

    “借钱?干嘛借钱?”

    “这你就甭管了!”

    “借多少?”

    “一千三百两。”

    “借这么多干嘛?你也想做珠宝生意?”

    “你不是说做玉石不需要钱么,我是买~!不做生意。”

    “什么样的玉石这么贵?”

    “你姐姐吧,刚才看上一只手镯,很是喜欢,可我这手头上只有七百两纹银……所以,就想……”

    “在这一片,见到的?”

    “是呀,就是在那‘下洼子胡同’。”

    “哪家店?”

    “义盛斋玉局。”

    “你跟我详细说说,那手镯的样式。”

    “就是一只玻璃种的翡翠手镯,神奇的是,镯子里有两片荷叶和一大一小的两朵荷花。你姐姐从小自比荷花,她说,那镯子就是她……”接着,又把霍掌柜的说辞跟杰克逊说了一遍。

    “你等着,我给姐姐拿来。”说着,杰克逊就往屋外走。

    “你去偷啊?!”

    “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们之间可以串货的……再说了,他店里的好多上等的‘猫眼眼’都是我给他进的货……等我的好消息吧!”说罢,杰克逊打了个“OK”的手势,就出了门。

    【二】《后汉书.西域传》范晔.传记

    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

    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

    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

    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见杰克逊出了门,清婉就问:“这杰克,办事吗?”

    友乾说:“我叫杰克,他叫杰克逊,我俩都是办事的人。”

    “他也没跟你要钱,就空着两只大手,毛手毛脚的,人家那么贵重的东西,能给他吗?”

    “说的也是啊!他刚才还说‘一块包袱打天下’,你说,他怎能连个包袱也不拿?”说着,转身把清婉摁在椅子上,“放心吧,他一定给你拿回来的!”他又顺手扯过她手中的书,问,“看什么呢,小黄书吗?”

    “什么小黄书?”

    “就是描写不雅、病态、低俗的书籍,就像白朴写的杂剧《墙头马上》。”

    “你们管那种书,叫小黄书?”

    “是呀!”

    “黄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是一种尊贵的象征,普通人都不允许用这种颜色,你怎敢说它代表着不雅?你不怕吃官司么!”

    “吃官司也是杰克逊去吃,都是他告诉我的。”

    “他怎么告诉你的?”

    “他说,他那里有个像白朴一样的剧作家,叫王尔德。”

    “中国人?”

    “是啊,他是大秦国的盎格兰人。”

    “大秦[1],怎是中国人呢!”

    “秦始皇是哪国人?”

    “中国人呀!”

    “大秦国[指西欧及中东地区]那一大片土地,就是和我们大元帝国相连的那一大片地,都叫中国。”

    “人家叫大秦,我们叫大元,怎能都叫中国呢?”

    友乾拿起一只毛笔,在纸上写着字说:“杰克逊跟我说,‘秦’这个字在盎格兰国的发音是‘Chin’……”他又在这个单词的后边加了一个“a”,说道,“这个‘a’,代表着地域。所以说,大秦和大元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China’[秦的]……现在的大秦是秦国灭亡前,一部分人逃亡西方,建立了大秦帝国。”

    “这么说,那王,王什么来着?”

    “王尔德。”

    “哦,王尔德,这王尔德是我们汉人的后裔啰。”

    “不是,他长得和杰克逊一个样,黄头发,蓝眼睛。”

    “那他怎么姓王?”

    “瞎叫呗,他们盎格兰国[英国]原本没有姓氏,见我们汉人有姓有名挺好玩的,也就寻着好听的字眼用作自己的姓氏……不过,这王尔德是一个同性恋者…你知道,‘同性恋’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

    “就是两个男人相爱。”友乾比划着说。

    “呀!讨厌~”

    “我早就说过,他们这些大秦人的原住民呀,就是没有蜕变利索,怎能像动物似的,两个男人……”

    “呀,别说了,他们不觉得丢人吗?”

    “也丢,所以,他们的朝廷就派人去抓这王尔德。被捕时,见在他的胳膊下面夹着一本yellow book,就是黄封面的书,里面全是一些淫~秽~之词……所以,人们就用黄色代表了不雅……你的这本,不会是杰克逊带过来的yellow book吧?”

    “这是《为政忠告》。”

    “谈情说爱的?”

    “你就知道谈情说爱,这是施政的,教人做官的。”

    “谁写的?”

    “当朝的太子詹事丞张养浩写的。”

    “呵,这杰克逊,你说,一个外国光棍子,不看情书,看什么施政,怎么,他想考个状元,想在我朝做官么?”

    “有可能呀!他不是一直在学马可.波罗么,当年的马可.波罗不就在扬州做了很大的官……这杰克逊也一定能行的,我看好这个外国小伙子哟!”

    “哎,哎,哎,你可不能因为人家给你买镯子就喜欢上他,别忘了,是我出钱!”

    “知-道-!”清婉见桌子的墨水瓶里插着一根鹅毛,便拿出来端详。

    友乾见多识广地说:“不知是干嘛用的吧?!”

    清婉问:“做什么用的?”

    友乾也不告诉她,而是从她手中取过了鹅毛,蘸了蘸墨汁,坐到椅子上,找了张小纸片,在上边写了起来,“这是他们的毛笔。”他勾勾嘎嘎地写了几个英文,得意地说,“认识吗?”

    清婉摇了摇头。

    “以后啊,你跟着我,要经常和色目人打交道,可要学一些外国码子……来,我教你,你跟我读……阿-拉乌-友[I love you]……”

    清婉趴过身去,跟着他的手指念道:“阿-拉乌-友---”

    友乾又问:“知道什么意思吗?”

    清婉又摇了摇头。

    “我爱你!”

    “呀!肉麻~”清婉瞬间羞红了脸。

    友乾笑道:“你知道,马可.波罗是怎么说‘我爱你’的吗?”

    清婉沉默不语。

    友乾写下意大利语——Ti amo,然后,唤清婉去他身边跟着他一起念。

    清婉走了过去。

    友乾就钳住她的小手,用她的纤纤指指着字母,一个一个念道:“弟-啊摸---”

    清婉也说:“弟-啊摸--”

    随后,友乾又把清婉的手放在了“弟”的位置,说道“啊摸”……

    ————————————

    注释

    [1]大秦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其中包含: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黑,马其顿,希腊,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塞浦路斯,马耳他,卢森堡,圣马力诺,梵蒂冈,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等国。

    随着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文明交流逐渐加速,丝绸之路由此正式贯通。而罗马正位于丝绸之路的终点,《魏略》把它命名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也以对此有所记载。

    班超于公元97年(汉和帝永元九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之后大秦(罗马帝国)有的5次来华历史记载,其中4次到达了洛阳,一次到达了鄂州。公元284年大秦商团到达中国,是罗马帝国试图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的最后一次努力,此后中国史籍中再不见罗马遣使的记载。

    中国唐代旅行家杜环(又称杜还),在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欧洲、北非。他曾到过东罗马帝国,据他记载:“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十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其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血。”

    以“大秦”一词代表罗马的习惯直至16世纪末仍然存在,例如在《三才图会》中的一幅地图上亦可看见“大秦”这一地方。

    (1)历史记载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

    《晋书》:“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城邑,其城周回百余里。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其王有五宫,其宫相去各十里,每旦于一宫听事,终而复始。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有官曹簿领,而文字习胡,亦有白盖小车、旌旗之属,及邮驿制置,一如中州。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其土多出金玉宝物、明珠、大贝,有夜光璧、骇鸡犀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缕绣及积锦缕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邻国使到者,辄廪以金钱。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商客往来皆赍三岁粮,是以至者稀少。”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西域》:“条支国,在安息西,去代二万九千四百里。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鬛、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

    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室云。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2)“China”一词源于“秦”

    春秋时,秦穆公归并了许多西北部游牧民族,并把翟(狄)人部落赶到漠北;秦始皇时代,又迫使匈奴西迁……他们就逐步渗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同时,也使西方土著人知道了“秦”,并以为那就是中国了。

    这种说法还有争议,但从《史记》中说秦国“禁不得祠”来看,如果“不得祠”就是佛陀寺,那么秦与印度早就有交往了,佛经中的“至那”就是“秦”的发音,从而转化为中国之意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日本僧侣空海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赴唐学习佛经,因此可以推断他书中的“至那”,是从汉译经典里学来的。以后一些佛教界人士为显示博学、虔诚也开始用起了“至那”一词称呼中国。但明治维新时,山鹿素行等人觉得国名之争,可以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服务,认为与中国相对的就是夷人,所以特意写了一本《中朝实录》来争这个“中朝”之名。接着福泽谕吉等人提出了脱亚入欧的主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在震惊之余大为陶醉。从此,“至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

    (3)“至那”起源于印度

    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这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至那”。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

    《大唐西域记》就有一段记载:“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有人指出:Ci^na之名在《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罗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现了。但还不能确证这就是指中国。《释迦方志》引用了后汉献帝建安十年,入竺之秦州刺史成光子的话:“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振旦国五万八千里。’”那么“振旦[Ci^na]”最迟在东汉以前就已经广为印度人熟悉了。

    “至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语Ci^na—stha^ na之说,也已为学界公认。古代希腊、罗马等国对我国的称呼,除了有缯绢之义转化来的Serice(塞里斯)外,还有与至那同源的Sin,Thin,或Sinai,Thinai。

    (4)“China”为瓷器的由来

    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开始输往西方世界。波斯人不知该叫什么名字,干脆就“中国”。由此,最能代表中国文明的瓷器,便和中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秦的[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的瓷器,也同时把chini一词带回了西方。后来,他们为了说的顺口,又把chini改为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