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09章 旧时院落松槐在
    【一】《过银锭桥旧居-下阙》宋荦.诗

    旧时院落松槐在,

    似境笙簧岁月闲;

    白首炼师茶话久,

    春风料峭暮鸦还。

    友乾和清婉出了“霓裳阁”左拐,进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今前井胡同],这条胡同与南官房胡同合并,统称“南官府胡同”。

    经过了大小金丝胡同,友乾说:“这条胡同叫小金丝胡同,前面那条大的叫大金丝胡同,因是‘织染所’的所在,就改成了此名。”

    “这些房子,都充公了?”

    “它本来就是公家的房子,怎能算是充公。朝廷重新给这些官员安排了新房,这些房子便就给收走了。你家的房子也是如此……”友乾笑了,“噢,你以为你爷爷不愿意在这里住了,自己把房子卖了,然后把钱揣进自己的口袋……你这不财迷么!”

    清婉“吃吃”地笑。

    友乾指着一处房子说:“这‘织染所’职掌内承运库所用色绢,不仅供应内廷,而且供应外廷,所以工部也派有大使,在此定点儿。”

    又走了两刻多钟,便到了“南官房胡同”。

    这条胡同,又宽又长。起初,不能算是胡同,因为街南没有建房,它只是沿海的一条观光道。如此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住的都是些权贵和功臣,还有少数有钱人的素雅民居。现在,店铺比肩而立,原先临街的南房也改成了门头房用,但仍不失店面的古朴与典雅,客流不息,游人如织……它,再度焕发了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万贾云集,人文荟萃”的古城风采。

    友乾指着一座高门大院说道:“这儿,就是你原先的家。”

    清婉近前观望。

    照壁前的那颗迎客松依然翠绿,而掩映在灰墙青瓦之间的那颗大槐树,树杈上却只剩下了枯枝,老屋的肌理依然清晰可见……

    清婉喃喃地说:“以前,我老是梦到我家里有一棵松树,还有一棵槐树,本以为是梦幻,原来是真有啊!”

    友乾问她,“我带你进去看看?”

    清婉摇了摇头,“看到了这两棵树,就算到家了。”随即,她默然离开了,路上又问,“这么好的地方,干嘛要搬呢?!”

    友乾说:“这事儿,说来话长。”

    【二】《烤肉季》对联

    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

    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

    友乾一边与清婉散步,一边跟她说起当年搬家的原因。

    当初,赤阑桥的东岸靠海沿的那片地儿,既无人住,也没人租。

    恰巧,从通州来了个姓季的木速蛮[回族]人,见这么好的地方竟无人问津,便在此摆摊卖起了烤羊肉,并打出了“烤肉季”的布幌。

    烤肉本是草原游牧人的美食,随着蒙古人入关,也传入了京师。虽然食用方法变得比蒙古人的吃法讲究了许多,但其余存的野风野气还在,这时常让那些已变为都市人的蒙古人勾起某些怀旧的思绪。

    听说这“烤肉季”,烤出来的羊肉有一种“野味”,在吃烤肉时又有一种“野气”。于是,便吸引了各界食客前来品尝。汉人来到此地,甚感新奇,在品尝过后,人人趋之若鹜。很快,烤肉季便成为京城有名的小吃,生意十分火爆。

    烤肉季的兴隆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北面咫尺之遥的鼓楼周边是商业的繁华之地,八方客商,四处游客,给烤肉季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和兴隆;再一个,是店家的精工细做,用料考究。其所烤羊肉,选自“西口”绵羊,并且只用鲜嫩的后腿和上脑部位,剔除筋膜,压去水分,切成薄片,呈半透明状。烤肉季的调料齐全,均为该店精选之定点所产,顾客可根据口味,自行选配。

    季家在此经营烤羊肉多年,有了积蓄后,买下了一座小楼,正式开办了“烤肉季”烤肉馆。京城的才子佳人题诗的题诗,作对的作对。有位大才子的题诗是这样写的:

    小楼一角波光漾,

    每爱临风倚画栏;

    酒肴牡羔无限味,

    炉红榾松不知寒。

    树移疏影堪幽赏,

    月满清宵带醉看;

    车水马龙还大嚼,

    冯驩长铗莫庸弹。

    有一位来此品味“烤肉季”的纨绔子弟,在酒足饭饱后对身边的一位青楼女子说:“这里的烤羊肉,生意如此之好,你们为何不来此营生?”

    那女子问:“也来烤肉?”

    “你别抢人家的生意呀!你来卖肉!”

    “卖肉?”

    “你这样一来,不就解决了我的‘上下问题’,也省去了我的一番奔波……”

    那女子马上意会,上去就是一顿打骂。

    但是,打归打,骂归骂……那女子心里一合计,这里的地皮房租都便宜,商旅又多,说不定还真是个做“风月”的好场所,就让那“纨绔”出资,在此开了第一家青楼[高档会所]。

    生意果然不错,名声一出,什么勾栏[大戏院]、瓦舍[娱乐场]呀,什么妓院[夜总会]、教坊[歌舞厅]啦……可以说是纷至沓来,纷纷入驻积水潭,顾客更是应接不暇……

    很快,赤阑桥直冲的这条不足卅丈的小胡同,立刻变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风情街。

    【三】《沿银锭河堤作》吴岩.诗

    短垣高柳接城隅,

    遮掩楼台入画图;

    大好西山街落日,

    碧峰如障水亭孤。

    清婉和友乾又走回了“赤阑桥”。

    友乾说:“本来官坊这片地儿,是寓意着紫气东来。现在可好,早晨一起来,小东北风这么一刮,那松烟的香味与羊肉的腥味混在一起,现在,又加了些‘脂粉之气’……众多的晦气啊,四处飘散。此事被官员上疏给皇上,皇上怕影响经济,于是,就让这片地儿的官员搬了家……”

    友乾只管低头述说,只听杰克逊大喊,“Mr.甄,我在这里!”

    抬头一看,见杰克逊正站在烤肉季的门口朝他俩挥手呢,“呵,这小子,听说要吃饭,来得比狗儿还早,跑得比兔子还快。”友乾走到他的身边,说道,“你来这么早干嘛……”

    “还早?”杰克逊见友乾背了一个大包裹,便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去了?”

    “给孩子们置办过年的新衣。”

    “有我的吗?”

    “你得找你爹去要!”友乾又笑了笑说,“要不然,你喊我两声,我给你也去置上两套‘质孙服’[1]?”

    “先吃饭,吃了饭,再说衣服的事。”说罢,杰克逊就拉着友乾往屋子里走。

    “先别忙,我们今天不吃烤肉了吧!”

    “为什么?”

    “你姐姐说,你帮了这么大的一个忙,怎么着,也得找一个像样的大饭店请你。”

    “这饭店就不小了。”

    “关键你们盎格兰人不大稀罕羊肉,你们喜欢牛肉……所以,我在京城最豪华的大酒店‘庆云楼’订了一桌……”

    “是么?”杰克逊更加高兴,“那,快走吧!我真的有些饿了。”

    “你先别走!”友乾说,“我先把衣服送车上去,顺便喊儿子一起过来,你在这儿等着‘通远铺’的老霍,他来了后,你俩直接去‘庆云楼’的‘云荷亭’就行……”随后,友乾又趴在杰克逊的耳边耳语,“待会儿,在酒桌上,不要提及镯子的事。”

    “哦,我明白,让我撒谎。”

    “不是撒谎,是不能提!”

    “那我提什么?”

    “提酒”友乾拍了拍杰克逊的肩膀,“中国人的规矩,酒桌上,只谈酒!”

    “好,好,只谈酒。”杰克逊应答着。

    嘱咐好了杰克逊,友乾又把清婉送到了“庆云楼”,自己背着大包袱赶车去了。

    清婉在他背后喊,“你把包袱放这儿多好?”

    “这里不让停车……”

    ————————————

    注释

    [1]元朝服饰的特点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

    蒙古人和汉人衣冠是一个体系,仅仅是发型不同。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由于受蒙古人的影响,汉族男子也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起初,由于成吉思汗常年征战,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在大型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质孙服”。

    “质孙服”是一种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也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和下马。

    “质孙服”也是一种官服,由皇帝所赐,共有13套色种,每次参加国宴或大型国事活动,大家要穿一种颜色。赐服除13种颜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带(金带),上饰金银丝甚奇,价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此外,蒙古人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服装,元朝人们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后,这种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点就是袖子在袖根处开了两个口。草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气温高的时候就可以把手从口子里伸出来,把袖子扣到后背的纽扣上。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有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

    元朝之赐服,做工精巧,用料讲究(锦袍),装饰昂贵。但是,元朝的官服并非每年赐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元朝政府的规定都是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这些都有严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元代最主要的服饰就是“质孙服”——冠、衣、履从上至下都用一种颜色,很单调。好在当时还可以穿保留唐宋遗制的汉服,但这种汉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

    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简短,可添加衬字加以发挥,但整体水平低于宋词,仿佛进入服饰的低潮期,给后世没有留下什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