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11章 槐阴午梦谁惊破
    元曲[1]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两者都采用了北曲的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其实,散曲和元杂剧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散曲是诗歌,是元代文学的主体,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京都的流行音乐撰写的合乐歌词,它起源于民间的新声,类似现在的流行音乐,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新体诗。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

    元杂剧就是元代戏曲,是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到了元代便发展成戏曲。它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因为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了散曲,以至于,后人把“元曲”单指元杂剧。

    【一】《南吕.四块玉.闲适》关汉卿.散曲

    适意行,安心坐,

    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

    困来时就向莎茵卧。

    日月长,天地阔,

    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泼,

    老瓦盆边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

    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锁,

    跳出红尘恶风波,

    槐阴午梦谁惊破?

    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

    闲快活!

    南亩耕,东山卧,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愚的是我,

    争甚么?

    美丽的歌姬表演完了那首“村坊小调”——《探清水河》,又为大家演唱了一首“街市小令”——《四块玉.闲适》。

    这首小令是“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的作品,表达的是一些沉抑下僚的儒生私底下流露出的深沉意识,以及从消极思想中暴露的隐逸闲适和人生感悟,几达极致。这首曲子,是当时文人墨客在娱乐场所必点的曲目。

    男人们,小曲儿听得高兴,小酒儿喝得愉悦。

    友乾便站起身来,开始敬酒。他把酒杯先举到巴图的眼前说:“巴大人啊,我单独敬您三杯……”话没说完,杰克逊就打断了友乾的敬酒。

    杰克逊说:“Mr.甄,今晚你不是说,主要是请我的嘛,为何不先敬我?我坐的才是主宾位呀!”

    巴图站在那里,异常地尴尬——也不知这杯酒是该喝了呢?还是先放下!

    老霍赶紧打圆场,“说你个外国人四六不懂,你还不服气。人家巴大人做的右边,你坐的是左边,怎么你倒成了主宾?到底你懂不懂中国人的酒桌文化。”

    “怎不懂?”杰克逊不服气地说,“前几天,Mr.甄还告诉我,坐席千万别坐错了,左边的位置是主宾。”

    老霍道:“现在不是大元朝么,元朝以右为尊。”

    “反正,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杰克逊生着闷气。

    是啊,买了镯子,给省了那么多的钱,说好了的,要好好请一请他,这怎么到了酒桌,却不把他当“大牌”出了。

    清婉一上桌子,就没有端酒杯,看到杰克逊如此地失落,她便端起了眼前的杯子,和杰克逊轻轻地碰了碰,说道:“我敬你!”

    巴图仰头喝着友乾敬的酒,两只眼睛却踅摸着杰克逊。他见清婉要和杰克逊喝酒,便道:“你与他喝,也得与我们喝呀!”

    本想偷偷地进行,却被巴图发现了,清婉便站了起来,笑着说:“好~,待会儿,挨个敬你们。”

    老霍道:“三杯?”

    “三杯就三杯。”清婉说,“不过,这第一杯,我是要敬杰克逊的。”说着,又替杰克逊端起了杯子。

    杰克逊站了起来,接过了酒杯,又笑了。

    敬了杰克逊三杯酒后,又分别与巴图和老霍喝了三杯,清婉便坐了下来,谁再劝她酒,也不喝了。

    【二】《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歌姬舞女也退了场,是该干点正事的时候了。

    友乾说:“杰克逊说,詹事丞张大人的那本《为政忠告》很好,想介绍到他们大不列颠[英国]去……”

    巴图为杰克逊刚才不给自己面子,很是不满,就嗤笑道:“你们,看得懂么!”

    杰克逊道:“我翻译成盎格兰文,他们怎看不懂?”

    巴图说:“关键是,你懂中国文化嘛!”

    杰克逊道:“你一个胡人都懂,我们中国人为何看不懂自己的文化!”

    “他说他是中国人!”巴图哈哈大笑,“一个黄头发,蓝眼睛……小妾生的吧!?”

    杰克逊懵懵地问旁边的清婉:“小妾是谁?”

    清婉低头跟他说:“你别管那么多了!你只是说说,你为何说自己是中国人……”

    杰克逊站了起来,大气凛然地说道:“我们罗马帝国,自古就被称为‘大秦’。大秦是什么,就是‘Greater China’。也就是说,我们大秦人是秦朝人的后裔,大秦这一大片土地,是我们的祖先秦朝人过去建立起来的。而我是秦人的后裔,也就是中国人;Mr.甄,是汉人的后代,是地道的中国人;而Mr.霍,是宋朝的遗民,也算是中国人……”

    老霍插嘴说:“什么叫‘也算’,我可是纯中国人啊!”

    杰克逊也不管老霍插话,只顾自己说:“在坐的,唯独你是蒙古人,你的祖先是胡人,是外国人。”

    “呵,你说你,一头黄毛,长得跟骆驼似的,你倒成了中国人,”巴图被杰克逊都气笑了,“而我这个黑眼珠,黄皮肤的人,倒成了外国人,这上哪儿讲理去!”

    杰克逊依旧不依不饶,说道:“你还别不服气,我们盎格兰人讲话从来都是讲究证据,不像你们蒙古人,今天左边为上,明天右边为尊,自以为是……”

    老霍说:“我说他小心眼吧,你看,还在计较那‘左右’之事!”

    “你不是,”巴图道,“既然你们盎格兰人说话讲究证据,那你拿出我不是中国人的证据来。”

    杰克逊说:“唐朝大诗人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我也背过,”巴图问,“这诗怎么了?”

    杰克逊说:“你知,为何不让你们度阴山嘛!”

    “为何?因为我们是外国人?”巴图笑道,“你这不扯淡么!”

    “谁扯你蛋了,”杰克逊说,“因为你们胡人,自古以来,就欺负我们中国人。”

    巴图问:“我们什么时候欺负过你?”

    “你们看,他们欺负了,还不承认呢,”杰克逊说,“不说远的‘五胡乱华’,就说成吉思汗吧,他哪个地方没去过?他哪个地方没欺负过?东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我们大秦的哪一寸土地他没有占领过?要是你们也是中国人,能对自己的人下手这么狠吗?”

    “这,这,这”巴图被杰克逊怼得没了话,指着杰克逊的鼻子大骂,“你敢说我们成吉思汗,要不是,要不是看你是,是老甄的朋友,我今天就劈了你!”

    “杰克逊啊,”老霍赶紧救场,“你说话是一点场合也不讲,就凭这一点儿,你就不像中国人。是,你说的对,我们是经常与胡人打架,但那是我们兄弟间的事儿,你可不要在这里妄加评论啊!”

    杰克逊知道老霍向着他的上级,便问:“妄加评论,你们兄弟?你们是什么兄弟?”

    “什么兄弟……”老霍急中生智,“我们是,是,没出‘五服’的兄弟呀!”

    杰克逊问清婉:“没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在这关节上,清婉哪能解释得清楚,便道:“你刚才不是提及‘五胡乱华’么,‘五服’就是‘五胡’。”

    杰克逊又问:“那他怎么说‘五服’是兄弟呢?”

    “怎不是?”清婉道,“五服[湖]之内皆兄弟嘛!”

    大家被清婉的一番胡乱解释给逗乐了。

    见大家笑,杰克逊知道清婉在骗他,便道:“我知道姐姐也向着他们胡人。”

    清婉说:“怎是向着胡人呢?巴大人真的也是中国人,而且是没出‘五服’的中国人,你不见,我们的大汗皇帝穿的也是龙袍么!”

    杰克逊说:“我又没见过大汗,我哪知道他穿的什么衣服。”

    “我也没见呀,但巴大人见过,所以我们听巴大人说呀!”清婉像哄孩子似的哄着杰克逊。

    杰克逊问:“穿龙袍就是中国人么?”

    “那当然,穿龙袍就是龙的传人。”清婉说,“7000年以前,中国先祖就对龙非常的崇拜,自那时起,龙就成了汉文化的象征,华夏族的象征,以及中国的象征。”

    “说我不是中国人,”巴图总算找到了说词,“首先,看国号。我们的世祖皇帝为何要废弃‘蒙古’的国号而改为‘大元’,就是因为他遵循了孔老夫子的断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在《建国号诏》中他曾经昭告天下——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易经》是什么,它是我们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巴图不屑地对杰克逊说,“这些,你都知道么!?”

    巴图虽是蒙古人,但不是纨绔子弟,在至治元年[1321年]的科考中,他中得右榜二甲第六名的进士。所以,他熟知汉文化。

    他接着说:“说我不是中国人!你先看我们世祖皇帝的主张。他曾下旨斥责日本,诏云:‘日本开国以来,世通中国。至于腾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巴图笑着问杰克逊,“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么?我给你翻译翻译,我们大汗的意思就是说——你们小日本,自建国以来,世世代代向中国表示朝贡臣服,怎么,到我当皇帝了,你却不派使者来朝贺,是不是不想在大中国的这片地面上混了?你杰克逊告诉我,是我们的世祖皇帝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呢,还是不认同自己是继承了三皇五帝、秦汉隋唐等历代中国帝王的正统呢?”

    清婉笑着对杰克逊说:“不是我向着巴大人,胡人自古就是中国人,这也许你不能理解。因为,你们盎格兰人是以种族和血缘来划分民族和政权的,而我们汉人是以文化来划分的……”

    ————————————

    注释

    [1]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1)历史地位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2)发展历程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