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第119章 腊月廿五祓旧年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季,即将迎来新年。按照旧俗,春节是一元复始,人们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并形成了很多的年俗。比方说,“接玉皇”。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之后,玉皇大帝于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在这一天里,人们的起居和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的欢心,降福来年。

    今天,各地的道观有迎接和祭祀的仪式,如长春观的“接天尊板”活动。长春观原先叫“白云观”,因为丘处机仙逝于此,便改为“长春观”。

    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山东省栖霞市]人,是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因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天下。

    自此,蒙古人就崇尚道教,玉皇大帝又是道教的神祇。所以,蒙古人把腊月二十五称作“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每到这一天,人们做好“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一】《腊月》赵崇嶓.诗

    一大早,友乾一家带着暮羽到长春观点灯去了。清婉和采婗留在家里,准备着当天用的祭祀供品。

    杰克逊来到了厨房找清婉问道:“我能帮着做些什么吗?”

    清婉说:“你去帮着糊窗户吧!”

    “昨天,你不是糊了吗?”

    “昨天只糊了我公婆的屋子,今天要把每间屋的旧窗户纸揭掉,再糊上新的。”清婉指了指桌子上的一个盆儿说,“那是浆糊,纸和窗花都放在我屋子的茶几上。”

    “可我不会糊呀!”

    “让纪公子教你……很快,王大个子买豆腐也就回了,他很会糊窗子……”

    “可先生还没醒呢!”

    “喊他起来呀!”

    “我可不敢!再说,他昨夜确实喝了不少的酒。”

    “呵,这个纪绪,这都什么时辰了,还睡。”清婉放下手里的活,径直去了南屋。

    她先敲了敲门,见里面没有回声,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闯了进去。她一下子掀开了纪绪的被子说:“快起床,你想让玉皇看见你是个懒汉么?”

    纪绪睁开朦胧的眼说:“知我是懒汉又如何?”

    “玉皇会指示月老,让你娶不上媳妇的。”

    “一个人更自由。”纪绪笑了笑,便下床穿衣。

    他随口吟诵道:

    “腊月二十五,人家祓旧年;

    山人无可祷,睡着不知天。”

    “无可祷,无可祷。我看,你还是好好祈祷吧!待会儿我就写信告诉表妹,说你是一个懒汉……”看到纪绪裆前翘得很高,便羞涩一笑,“饭,给你留在锅里,吃了饭,就领着杰克逊糊窗户去,省得你闲得…净想好事……”说罢,便出了门。

    纪绪朝着她的背影做了个鬼脸,说道:“真是狠心的地主婆!”

    洗漱完毕,纪绪便和杰克逊从东到西开始糊起了窗户。

    杰克逊问:“你们都要在这一天糊窗子吗?”

    纪绪说:“也不一定,只要你扫尘过后,哪天都行。”

    “你老家也糊么?”

    “也糊,”纪绪说,“不过,南北方的糊窗户还是有区别的——北方寒冷,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防止积雪打湿纸面,有钱人是两面都会糊纸的,加强保暖还防止雪的浸入;而南方的窗户纸是糊在内侧,主要是为了美观,窗棂也能看的很清楚,上面的雕花也能很好的展现出来。”

    “不是说,南方经常下雨么,这窗户纸岂不打湿了?”

    “南方的窗户纸用的是‘毛头纸’,非常厚,而且还有一定的张力和韧性;雨水多时,人们还会定期在上面涂上防水防潮的桐油,透光度也比普通的纸好很多。”

    “这种纸很贵吧!能不能卖到我们那儿去?”

    “也不是很贵!”纪绪说,“富贵人家还有用娟、纱、布等糊窗的,一些富豪还会用蚌壳做成的明瓦做窗户纸。但是穷人家主要用的还是普通的窗户纸,买不起纸的就用稻草或者草席遮蔽。”

    “我们家乡的窗户都是固定的,不能打开。你们的窗户可真好玩,还可以打开呀。”

    “唐朝以前,我们的窗户也是固定的。宋朝之后,窗户便做成了横披的样式,这样,通风采光都不错。所以现在,我们无论南方北方都用这种横披的窗户,窗棂的样式也变得复杂多样……”

    “今天除了糊窗户,你们南方还有什么风俗?”

    “在江南,人们把这一天称为‘烧田蚕’,寓意‘烧田财’,越烧越旺。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还有呢?”

    “还有,就是‘赶乱岁’。人们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人们便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男人为自己能迎娶更多的女人而设定的调节生活的一个特定时段……”

    【二】《劝陆三饮酒》戴叔伦.诗

    寒郊好天气,劝酒莫辞频;

    扰扰钟陵市,无穷不醉人。

    未时,友乾他们从长春观点灯回来。

    清婉和采婗做了一大桌子菜,什么烧豆腐、炖豆腐、还有家常豆腐、酿豆腐……反正,全是豆腐。

    大家来到了餐厅。

    纪绪见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上又烫起了酒,便对友乾说:“世叔呀,怎么还喝?”

    “你是在屋里,不觉呀,外面冷得很!”友乾说,“稍微喝点儿,暖和暖和。”

    纪绪坐了下来,说道:“那你喝吧,我是不喝了。”

    友乾说:“今天的日子,怎能不喝呢!”

    杰克逊好奇地问:“今天为什么要喝?昨天是吃饺子,你说是‘饺子就酒,越吃越有’;今天是吃豆腐,你又有什么说辞?”

    友乾说:“有道是,‘喝酒吃豆腐,越喝越富裕’。”

    纪绪推辞道:“今儿,我多吃你豆腐,酒,就免了吧,让杰克逊陪你喝。”

    “呵,吃我豆腐,还想不喝酒?哪有这样的好事儿!”友乾夺过了纪绪手中的杯子,说道,“咱哥俩今天一定要多喝几杯,不要推辞,放开你的酒量,玩命地喝!你是没去那嘈杂熙攘的大街上看看……”

    “怎么,大街上全是喝酒的?”

    “他们有那个命么?他们倒是也想喝呀!”友乾给纪绪倒满了酒,又来给杰克逊倒,“那些一无所有的穷鸟[diǎo]丝是没钱买酒,他们是不会醉的……咱们和他们不一样,咱们兄弟们要一醉方休……”

    杰克逊问:“先生不是喊你世叔么,现在怎成了兄弟?”

    “呵,这你就不懂了,酒桌之上,哪有辈分!”友乾站起身来说,“来,兄弟们让我们举起酒杯,迎接玉皇大帝的光临。”

    大伙纷纷站了起来,只不过女人们端的是茶水。

    于璐说:“待会儿,玉皇来了,见了你们几个酒鬼,岂不掉头就走?!”

    友乾把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今儿接玉皇,只说好听的。”说罢,一饮而尽。

    见大家拾起筷子夹菜,暮羽说道:“三姑,我爹送你的那只青花瓷[1]大瓶,昨天让杰克哥哥给你摔碎了。”

    “什么?”于璐一下子又站了起来,朝着杰克逊瞪起了眼,“怪不得,我一直没看见我那只大花瓶呢,那可是用西域的颜料烧制的,很贵,很贵……我本以为,你们给放到别的屋子去了……”

    友乾拉了于璐一把,说道:“今儿,接玉皇,谨言慎行,谨言慎行!”说着,又领着大家喝酒。

    杰克逊转头问纪绪,“不是说好了,是你摔的吗?”

    纪绪重复着友乾的话:“今儿,接玉皇,不能撒谎,不能撒谎。”

    大家又干了一杯。

    暮羽问:“杰克哥哥,我听三姑父说,你就是卖这种青花瓷颜料的?”

    杰克逊说:“是啊!这所有的青花瓷颜料,都是我从大秦的萨马拉地区和德黑兰地区进口过来的。”这些说辞,都是友乾与杰克逊提前对好的台词。

    暮羽问:“为什么要从大秦进?”

    杰克逊说:“因为我们内地的钴料低铁高锰杂质又多,绘制瓷器发色不如大秦的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浓翠鲜亮,所以上等的蓝料必须进口。”

    暮羽又问:“那你是怎么用蓝颜料,把自己的眼睛弄成青花瓷的?”

    “这,这,这,”杰克逊答不上来,提前又没准备这样的问题,只好答非所问,“我也没注意呀!”又转头问身边的纪绪,“我的眼珠,是青花瓷的吗?”

    “当然是啦!”纪绪一边端详一边赞叹,“还别说,你这进口颜料的亮度就是好,瓦蓝瓦蓝的,着实好看!”

    “杰克哥哥,”暮羽说,“是不是,你倒弄颜料的时候,忘了洗手,拿起馒头来就吃,把手上的染料也吃进了肚子,导致自己的眼睛变成了蓝色……”

    杰克逊一拍手说道:“太对了,就是这个原因!”他松了一口气,端起了酒杯说,“来,喝酒吧!”

    大家又喝了第三杯酒。

    杰克逊拾起了筷子想夹那豆腐吃,可他那技术,怎夹得起来。

    清婉便吩咐采婗说:“你给杰克逊上一把调羹吧。”

    采婗去厨房找来一把小勺子递给了杰克逊。

    杰克逊接过了汤匙,挖着豆腐吃得很欢,“这多好,用筷子吃豆腐,可真急死人。”

    暮羽就坐在了杰克逊的身边,他盯着杰克逊拿勺子的大手,看着上面那层密密的汗毛黄突突的,总感觉他好像没有洗干净手;杰克逊又低头喝碗里的豆腐汤,暮羽猛然瞅见他满头的金发,恍然醒悟:“杰克哥哥,你上完厕所总不洗手吧!”

    杰克逊停止了喝汤,歪头问了句,“何以见得?”

    暮羽道:“你不见,你的头发都成了黄色?”

    杰克逊辩解说:“我的头发,可不是吃屎吃的!”

    纪绪把刚刚喝进嘴里的豆腐汤全又喷了出来,转头捂着个嘴,光笑去了。

    杰克逊显然有些冤枉,说道:“我这黄头发,一生下来就这样,这是随我的父亲……”

    暮羽说:“可能是,令尊小的时候,吃过屎?”

    于璐用筷子敲着桌子说:“哎,哎,哎,吃饭呢~,什么屎呀,尿的……”又转身对笑得岔了气的纪绪说,“先生呀,你可得好好管教你的学生了,怎么说话如此没有规矩……”

    ————————————

    注释

    [1]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青花瓷,不论是进口料绘画的至正型,还是国产料的延祐型,首要都是外销瓷。进口料元青花首要销往中亚、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国产料的元青花首要销往东亚、东南亚一带。过去有人以为龙纹元青花是皇室用瓷,现在从海底沉船中出水的元青花瓷中,不只有大量进口料青花瓷,并且还有不少龙纹青花瓷。例如,海南岛出水,近年红海、苏丹出水以及东非和肯尼亚发现的龙纹玉壶春瓶等等。

    (1)苏勃尼青

    元青花瓷的颜料,以苏勃尼青最为美丽,这是一种极为纯正而又个性突出的颜料(或译作苏麻离青),用它描绘出的青花瓷器,因有鲜明、大方、潇洒、立体感强等诸多优点而倍受人喜爱。苏勃尼青本是产于古波斯一带的一种矿物质钴料。其具体地点:一说是产于今伊拉克的萨马拉地区,一说是产于伊朗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可惜的是,此料太稀少、太珍贵,元代至正年景德镇有幸用到此料,但到明朝宣德年后至成化年前期便用尽绝迹了。即使今天到产地考察,那里的人多会露出无可奈何的语气告诉你:“早就没了”。比如在伊朗,现在只能看到被当时采掘后遗弃的一个个废洞……苏勃尼青不过为一个梦。

    元代至正年间,即苏勃尼青来到中国,也绝非易事,途径至今尚不得知。苏勃尼青在元代至正年后,被专门用于大小不同的青花瓷器的描绘,但以用在大型器物,如大罐、大梅瓶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类似最华丽的衣彩披在了最好的模特身上,使其满屋生辉、惊艳群芳。

    由于当时的生产者条件不同,所以存在着所加工器物的颜料中含苏勃尼青料多与少的问题。即有的器物使用的多浓一些,有的器物使用的少淡一些,或在苏勃尼青料中混入国产料,或浓或淡,然后在存在着差异(如炉内位置不同等等)的炉窑里烧制出来,这就是后来造成元青花瓷颜色千姿百态,几乎没有两只是一样的原因。

    苏勃尼青料的基色为正蓝色,内含紫意。烧成后,不同于任何国产钴料效果。从鉴别的角度看,则呈现以下特征:

    NO1.蓝色颗粒质地较粗(大于国产钴料颗粒),显厚实。

    NO2.晕散明显,有向釉外表涨出感(属大颗粒晕散,图案边缘更重。淡者或掺入国产料者此现象变弱)。

    NO3.有浓淡色阶和层次。

    NO4.蓝中含紫(分多、少、很少)。

    NO5.多有凝聚为黑色的大颗粒晕散状条形流散、斑状流散、积青点等(若掺入国产料,还会在积青斑或流散等处微现带绿意的点点浸染)。

    NO6.积青处偶有黑、黑灰、灰并略带褐色的结晶斑(铁斑),呈条、点、丝散等状。多为小、极小斑,有的需放大镜观察(和含锰成份多的国产钴料及混合料斑色不同,凡掺入国产料者斑易出现锡光,特别是明永乐、宣德时)。或只有积青点而无结晶斑。

    NO7.适于描绘花卉,能呈现出潇洒、奔放、粗犷、饱满、大气之特点。

    NO8.颜色以正蓝、紫蓝、青蓝、翠蓝(宝石蓝)、黑蓝为多。不包括灰蓝(国产料或混合料)。每种蓝均有深浅并含不等量紫色。浓者青色艳丽耀眼,淡者青色雅稚柔和。以青蓝最珍稀为至上者,以呈色越黑为效果越差者。正蓝如伦敦佳士得拍卖的“鬼谷下山”大罐、上海博物馆的缠枝牡丹纹大罐。紫蓝如河北博物馆的八棱梅瓶、辽宁博物馆的八棱罐、江西高安的梅瓶。深紫如山西博物院的缠枝牡丹纹大罐。过紫如伊朗、伊拉克保存的一些称紫罗兰色的大盘。青蓝如南京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浅青蓝也叫牛仔兰如包头博物馆的缠枝牡丹纹大罐等等。这些并不代表苏勃尼青料呈色的全部,只为部分色别而已。

    特别是苏勃尼青料晕散,描绘难度极大,即使古人也绝非敢以如此昂贵之颜料轻易为之。凡作画,必求以娴熟、连贯、一笔划之大技巧一气呵成,否则将成一片涂鸦。成功之画往往也是后人无法效仿者。所以此料非同一般,具有拒绝低水平者介入操作的高门槛特点。

    另外在烧制中不注意,则此料会变黑甚至全黑。这就要靠瓷工的本事。一句话来概括,苏勃尼青料为蓝中带紫、浓中有黑、晕散明显、或深或浅之物……远观效果最好。从目前所发现器物看,以混合料和国产料者为多见,以苏勃尼青料为主乃至全部者较少见故而极珍贵(画得好者)。

    (2)元青花瓷的釉质很独特,现在所见有三种:青白釉、青花白釉、枢府釉。

    NO1.青白釉

    此釉为景德镇宋代湖田窑工艺之延续,是元青花瓷当中最不好仿的一种釉。

    特点:一是釉层厚,经常在口沿或底部有积釉,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厚薄不等现象。此釉在烧制中流动性很差,这和现代釉流动性极好形成反差。二是呈湖蓝色或湖绿色,均有深浅,其釉近观即2尺以内呈通透水亮,并具乳质感,釉特厚处(一般于足底釉层更显厚)有半失透或失透感,蓝艳含翠,十分悦眼。

    NO2.青花白釉

    特点:一是胎釉结合度极好,不易看出釉质厚薄来,似为一体。

    适当距离下(离开1米左右)玉质感在诸釉质中最强,白中少有青,更多地反射出白玉般的温润感觉。

    NO3.枢府釉

    特点:一是白中微带青(微蓝和绿意),不论浓淡遮盖力极强;二是乳质感和玉质感均强;三是釉层厚薄在前二者中间,即不厚不薄。

    这三种釉中前二种的仿制难度由于太大,使现代仿已经无任何空隙可钻,现代仿主要针对第三种,于景德镇可见,但也无法达到元代本质。其表现:一是釉质流动感太强,导致釉层太薄;二是油亮感太强;三是细观颜色不自然。

    元青花瓷特征的唯一性虽然无法仿制,但也并非这些特征在每一件器物上都能表现得十分充分。因当时的制作和窑口差异,使元青花瓷器物之间存在着各自差异。有的器物特征表现得十分充分,有的器物表现得较弱。表现充分者,其釉质、颜料、胎土、绘画、造型等均令人满意;表现不充分者,往往缺乏某些特征令人费解。比如:凝聚斑不明显、串珠现象不明显、火石红现象不明显、麻仓土胎不明显、手工制胎不明显等等。还有的是因使用国产料或回青料,对其特征不太了解,使表现不充分者不能得到及时确认,甚至遭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