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50章 衣香醉人花气熏
    清婉给二妹蕙兰约好的相亲之事,都被在门外偷窥的三妹薛杏儿听去了。

    二十七日的早晨,蕙兰借口要去三姑家看望自家大姐,母亲薛姨娘便给她派了辆车。

    【一】《庆清朝慢.踏青》王观.词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

    东君分付春还。

    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

    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

    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

    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

    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蕙兰上了马车,一撩车帘,却发现杏儿与她的丫鬟梅香【1】坐在车里。

    蕙兰先是一惊,后又退下车来,对着车窗大喊:“薛杏儿,你给我下来!”

    杏儿掀开了窗帘,却道:“干嘛要下去呀?你捎我一段儿呗!”

    “你要去哪儿?”

    “我们去春游。”

    “那,那你再叫辆车么!”

    “干嘛再叫车?又不是坐不开。”

    “不顺路呀!”

    “你还没问我去哪儿,就说不顺路。”

    “噢,那你去哪儿?”

    “我去梅……”

    “不顺路!”

    “我还没说完,你就不顺路……”

    “你说完了,它也不顺路呀!”

    “我去梅沟,听清楚了,梅沟。”

    “你去哪条沟,我也拐不过去!”蕙兰说道,“我是去看大姐。”

    “看大姐,不正顺路吗?”

    “我走南路,不走北路。”

    “干嘛不走北路呀?”

    “因为你…你…你绕不绕呀……快下来!”

    “干嘛要下去,你顺路把我俩稍过去,不就行了。”

    “不行,不行。”

    “好姐姐,你就捎小妹一程吧!随便找一地儿,把我就这么一撂,万事大吉……我会永远记着姐姐的好~”杏儿又撒起了娇。

    看情形,杏儿是不会下来的,蕙兰只好也上了车,“你呀,真是赖皮!”

    刚一坐好,杏儿猛然发现蕙兰穿的平头鞋,便道:“二姐,去大姐家需要穿登山的鞋子吗?”

    蕙兰下意识地把脚退进了裙子里,“你管的可真宽!”

    “不是呀,二姐。”杏儿又道,“你穿着如此靓丽的衣服去大姐家,就不怕大姐或是三姑骂你么……”

    “骂我什么?”

    “你不知,嫡母的孝期还未过么!”

    “我不去了,还不行么~”蕙兰显然有些赌气。

    “不去了?”杏儿忍住笑,“那你去哪儿?”

    “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这就对了么,”杏儿说,“本来嘛,这么好的天气,踏青多好,干嘛去大姐家看三姑的那张‘肚子脸’......”随即,诡异地一笑,“是不是,好好姐呀?”

    “你喊我什么?”

    “好好姐呀!”

    “你干嘛喊我,好好姐?”

    杏儿歪着头问:“你不是改名字了么!”

    “谁,谁说我改名字了?”

    “大姐说的呀!大姐说,以后让我们管你叫于好好,”杏儿跟自己的丫鬟又确认了一句,“是不是,梅香?”

    梅香急忙点头:“对呀,对呀!”

    蕙兰嘟囔了一句:“大姐说这些干嘛~”

    杏儿继续逗弄她,“好好姐,我那二姐夫…长得帅么?”

    “什么二姐夫?哪来的二姐夫?”

    “你今天不是要去相亲么!”

    “谁说我要去相亲?”

    “不相亲,你干嘛要捯饬得这么好看!”

    “不是要去大姐家……”

    “不是,你,不去了么?”

    蕙兰让杏儿怼的无话可说,她一把扯过杏儿就打,“再让你的嘴儿…瞎吧吧……”

    不一会儿的工夫,马车就到了梅沟的地界。

    蕙兰主仆四人下了马车,丫鬟香草对马车夫说:“你去‘浣花溪’等我们就行。”

    车夫得到主人的指令,便驱车赶往浣花溪。

    【二】《这辈子就跟哥哥好》梅娃.词曲歌

    春回大地,细雨成酥,寒冰化水,和风送暖。

    一群穿着平头双鸾绣花鞋的姑娘们,结伴踏青。她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漫山漫岭地跑,那是一身的轻松,一脸的快活。她们没有了往日的拘谨,像一群出了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叽叽喳喳地飞。

    眼睛湖的烟雾弥漫在郊野,优美的景色若隐若现,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蕙兰却带着大家不往梅沟里走,而是顺着山路往山下去。

    杏儿问:“不是赏梅么,干嘛往山下走?”

    “哎呀,现在的梅花大都落了,没什么可看的!”蕙兰说,“我们不如去那‘浣花溪’,看鸳鸯戏水。”

    “干嘛不让车直接带我们过去,何必走这段崎岖的山路?”

    “不是踏青么?你不走一走,算什么踏青。”

    “噢,踏青,”杏儿一听高兴了,“那我们去静翠湖东的‘青未了’多好,寓意也好!”

    “什么‘情未了’,什么寓意也好……”蕙兰感觉有些失态,便道,“就去浣花溪看鸳鸯……”

    “对呀,看鸳鸯也好!”杏儿莞尔一笑,说道,“记得娘亲教我一首姥姥家的民谣,叫什么来着?哦,对啦,叫‘鸳鸯鸯戏水,嘴对嘴’……”

    “呀~羞死了~”蕙兰捂住了脸站在了路边直跺脚。

    蕙兰越是害羞,杏儿越是逗弄,她连说带唱地道:

    [歌曲]“鸳鸯鸯戏水嘴对嘴,妹妹我跟你不后悔。”

    蕙兰追赶着打,杏儿就跑着唱:

    [歌曲]“头埋在你怀里甚也不要,这辈子就跟哥哥好。”

    歌声引来了无数人的驻足观看。

    蕙兰更是羞得无地自容,骂道,“忘了,忘了别带你来了!”她哪能追得上俏皮的薛杏儿,只得喘着粗气,停了下来,把脸转向路边,伸手扯着结香花,假装赏花,眼睛却着急地往山下踅摸。

    杏儿却是得意洋洋,一见蕙兰站在路边不追了,还焦急地眺望着山下,知道她要急着见二姐夫,便唱得更欢:

    [歌曲]“放眼眼望去山连着山,硷畔上的妹妹孤零零的站。庄稼人来盼个吃饱饭,妹妹我想你我的那心肝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蕙兰就对身边的丫鬟香草说:“你快去跟三小姐说,让她赶紧走,引开这些看光景的人。”

    香草急忙扒拉开人群,钻到了杏儿的身边,贴脸耳语了几句。杏儿一听,唱着山歌就往山下去。

    还真有些好事之人,本来是要上山的,一听杏儿的歌声着实好听,便调转方向跟着杏儿下山听免费小曲去了……

    [歌曲]“山连着山来川对着川,妹妹我又望着川外川。庄稼人来最怕天干旱,哥哥你可不敢把妹妹闪。”

    杏儿走后,蕙兰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她又犯起了嘀咕:这都什么时辰了,怎么还不见那杰克逊的影子,他不会,不来了吧!?”

    [歌曲]“窗花花剪下一对对,我不想旁人光想你。五谷里就数高梁高,妹妹我只记着哥哥的好。”

    俗话说:三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还不到三月呢,天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的,晴晴阴阴间杂着,变化着万端。

    一路上,蕙兰根本没有遇见杰克逊,就连一个黄头发的影子也没见着啊!她感觉很是扫兴,耷拉着个脸,慢吞吞地去往浣花溪湖畔,找了块湖边石坐了下来,看着水里的鸳鸯,嘟囔道:“什么鸳鸯戏水,我看是在打架……”

    [歌曲]“墙头头高来挡不住风,拉住了哥哥不丢手。哪怕路远山又高,这辈子就把哥哥找。”

    杏儿却带着俩丫鬟玩得欢实,她们一会儿撩动花儿,一会儿又去拨弄那柳稍,争先恐后,唯恐看不到那初春的第一片柳叶。

    也许是觅柳心切,又光顾着忘情地嬉闹,一不小心,杏儿的脚就踏进了泥淖里。

    [歌曲]“鸳鸯鸯戏水嘴对嘴,妹妹我跟你不后悔。头埋在你怀里甚也不要,这辈子就跟哥哥好,这辈子就跟哥哥好,哎哎哎……”

    浊浆溅涴了姑娘们的罗袜,尤其是杏儿的那双“小双鸾”绣鞋,更是沾满了污泥……美好的心情瞬间不见了踪影,她的笑容顿敛,双眉紧锁,本来淡淡的娥眉,此时也堆积在一起,就好像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在了湖岸上……

    ————————————

    注释

    [1]婢女

    也叫做使女,又称作“丫头”、“丫环”或“丫鬟”。婢女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最低阶层。丫环多是指比较年轻的婢女,年纪较大的丫环称老丫环,也有叫“老妈子”或称“嬷嬷”。

    婢女一词源于奴隶社会,而其最初来源也正是奴隶。一些在战争中的俘虏成为阶下囚以后,便在敌国的统治下为奴为婢。亦有由周边国家将婢女进贡给中原政权作为贡品。除此之外,人口贩卖亦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婢女来源。

    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官僚和地主对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相当困苦,面对时有发生的天灾人祸,卖儿卖女现象就十分普遍。一旦自己的儿女卖给别人,就没一点人权和人身自由,不仅终身为奴,甚至世世代代沦为奴仆,生活是相当悲惨的。

    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披甲人”为奴。亦有家奴与家婢结婚出生的儿女,代代相传继承为家中奴婢。但一般婢女是不允许随意婚配的。

    丫环的地位主要看丫环服侍的主子的地位来定,地位较高的主子贴身丫环叫大丫环,没有固定主子或专供使役的年纪较小的叫小丫环。有些小妾其实也是丫环。一些高级丫环可以担任管事的职务。《红楼梦》中怡红院的丫头可分三六九等,多数是在外面侍候,不要说到宝玉身边侍候,甚至连宝玉的房间都进不去。

    丫环的名字多不称全名,而常常是由主子给起个昵称。

    丫环长大以后,大抵有三种出路:一是被男主人收为小妾;二是直接配与同样身份的小厮;三是转卖嫁人,同沦为男主人的小妾。

    第一种情况对于丫环来说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买得起丫环的人家,毕竟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大户人家,作为男主人的小妾,以后会衣食无忧的,这对于古代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丫环来说是解决了一生的问题。例如《红楼梦》中丫环袭人就是贾宝玉的小妾。但是,作为小妾,同样是主人家的丫环,不仅要受到男主人为所欲为的驱使打骂,还要受到女主人无端的嫉妒和责难。当然,即便是当丫环长到二十岁要放出去时,已经在主人家呆好多年了,被男主人性骚扰和性侵害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男主人和丫环偷情久了,丫环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看成是男主人的“屋里人”了,所以做妾就成了她们生活的希望和理想。

    在古代,奴仆的户籍是要打入另册的,即所谓的“贱籍”。入了贱籍的奴仆,世代都是这个身份。当然,在奴仆中也有个三六九等。如果主人地位高,而这个奴仆又得评价宠,则其地位自己不同于一般奴仆。正所谓宰相家人七品官。奴仆如果混得不错的话,若当上管家、管事之类的,有钱也可以蓄奴婢,这在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虽然丫环地位较低,但在有钱人家当丫鬟比在家种地还是舒坦的多,每月还有月钱可领。

    (1)有个丫鬟叫“梅香”

    宋代的华岳有一首《呈古洲老人》:“卫霍勋名李杜才,才过四十也心灰。俗尘趁少便披拂,诗料空多难剪裁。时事谩提眉便皱,家怀未说眼先开。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

    再如,元代王修甫《八声甘州》套曲:“无心绣作,空闲却金剪刀。眉蹙吴山翠,眼横秋水娇。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妆楼外月儿高。”

    这两首诗词中的梅香就是指丫鬟。

    那么,丫鬟为什么叫“梅香”呢?李渔在《十二楼》有一解释:“从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做了丫鬟的通号,习而不察者都说是个美称,殊不知这两个字眼古人原有深意——梅者,媒也;香者,向也。梅传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内,游蜂在外,若不是她向里向外牵合拢来,如何得在一处?以此相呼,全要人顾名思义,刻刻防闲;一有不察,就要做出事来,及至玷污清名,梅香而主臭矣。若不是这种意思,丫鬟的名目甚多,哪一种花卉、哪一件器皿不曾取过唤过?为何别样不传,独有‘梅香’二字千古相因而不变也?”真是一语道破其中奥秘。

    (2)还有个丫鬟叫“春兰”

    春兰、秋菊和冬梅,都是丫鬟常用的名字,主要是主人叫起来顺口。

    蕙兰的丫鬟香草原来也叫春兰,她本是嫡母的丫鬟,嫡母去世后,便跟了蕙兰。为了避讳主子的名讳便改名“春草”,因杏儿的丫鬟叫“梅香”,就唤名“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