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83章 春风谁道全无主
    晚宴,在于湉寓所的客堂里进行。

    修染的母亲揭恬儿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大哥揭傒斯照顾,父亲赵琪素续弦于湉后,揭傒斯就把尚在童年的修染接到了自己的家里启蒙。这期间,清婉也经常跑到揭傒斯家里蹭课。

    本是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正你侬我侬,沉浸在甜蜜的美轮美奂的爱情中,却遭姑母于馨横加干涉,硬是要把清婉嫁给小儿子揭广阳,做自家儿媳。不料,在议婚之时,清婉却出事了。本是“窈窕淑女百家求”的清婉,瞬间成了无人招手的麻烦。父亲于延年绞尽了脑汁,又是陪嫁妆又是送地契,这才让甄家接了手。

    清婉出嫁后,心灰意冷的对爱情无望的修染便出家做了和尚。

    【一】《金刚经》佛经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今,清婉和修染又纷至山庄,是否有旧梦重圆的可能?揭傒斯心里琢磨着:怎样打探个究竟呢!若是果真如此,揭傒斯就打算成全他俩。

    丫鬟给大家挨个斟酒,当斟到修染跟前时,他却用手挡住了杯子,说道:“我~喝茶!”

    “喝一点儿吧,舅舅半年多没见你面了,今儿高兴……”揭傒斯笑道,“再说,我们大元的僧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看到揭傒斯那热切盼望的眼神,修染无奈地移开了手。

    修染自幼话少,自从做了和尚,更是少言寡语了。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罕见的开口问了句:“怎么不见薛姨娘?”

    揭傒斯笑道:“她呀,和你一样入了佛门,不过,人家是在家里修行。”说着,便举起酒杯说,“来,为修染来家里团聚,干一杯。”见修染抿了一小口酒,又道,“吃菜,吃菜,把这个素菜给修染端过去。”

    丫鬟立即照办。

    揭傒斯又问修染:“我听‘甘露寺’的方丈说,你到‘柏林禅寺’是为学那《成实论》?”

    “是。”修染应道。

    “你能给大家说说,这部佛典讲了些什么?”揭傒斯引逗他多说话。

    修染道:“《成实论》是一本佛教论书。天竺国诃梨跋摩著。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为对峙‘小乘说’一切‘诸法实有’的理论,倡导‘人法二空’,弘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

    揭傒斯又问:“‘苦’观是佛经中极为重要的义理,贯穿在早期佛经的四谛观中,但是佛教传播日久,各派之间义理分歧,各自为是。那么,《成实论》中对于‘苦’观是如何阐述的呢?”

    修染道:“《成实论》的出现,就是因为当时的佛学者不满于当时各家各派对佛陀教义的纷乱阐释,有心重新组织四谛的义理,显扬佛教的基本教义。而在它的苦观论述中,则是着重从受的角度来说明苦,即‘苦、乐、不苦不乐’三受皆是苦因,乐受是假相,不苦不乐受亦是假相。真实的,只有苦受。故,要获得佛经智慧,或者摆脱由三受引起的‘贪、嗔、痴’等烦恼,需要对诸受作真实的观想,认识到诸受只是苦受,才能趋向泥洹。”

    “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揭傒斯饮了一杯酒,说道,“其实,我们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就够了,终生受用。这部经,就是《金刚经》。那么,《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也就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的‘住’,是什么意思?

    住相,‘相’就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都区分出一个高低贵贱,还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就叫‘住相’。因此,做事不要去祈求结果,但要有认真去做的心。

    净土、极乐世界不只在西方,或是某个缥缈的所在,也可以就在你身边,就在我们当下。就像你们薛姨娘,佛堂就在心中。

    我们都是识字贤文之人,为何还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妇人呢?

    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其实,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简单说就是:心,无时不像一面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也就没有了……”

    【二】《梦题墨梅》揭傒斯.诗

    此一番话语,似乎对修染有些顿悟。

    揭傒斯领着大家又喝了一杯酒,心想,怎样把话拉到修染和清婉的缘分上来呢?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的《墨梅图》,便笑道:“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元章的这幅《墨梅图》。”他随手指了指西墙,“我为这幅图续了一首诗,念给大伙听听。”

    说着,他就摇头晃脑地吟唱了起来:

    “霜空冥冥江水暮,

    江上梅花千万树。

    无端折得一枝归,

    一双蝴蝶相随飞。”

    随后,揭傒斯又笑了笑,说道:“当然,我的这首《墨梅》与元章的不能比。修染、清婉你俩当年是我学堂里的金童玉女,各自续一首,如何?”

    清婉喜不自胜,抢着说道:“我先来!”她放下手里的酒杯,站起身来,走到《墨梅图》前,寻找着灵感。

    而后,若有所思地慢慢吟颂:

    “山边幽谷水边村,

    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

    更吹烟雨暗黄昏。”

    众人都明白清婉诗里的意思,修染更是清楚清婉的这首《墨梅》【1】诗外的含义:她把自己比作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把烟雨吹拂得使黄昏更加的暗淡。

    见修染坐在那里沉默,揭傒斯提醒道:“修染,该你了。”

    修染依旧坐在那里,没有起身,默默地说:

    “常忆西湖处士家,

    疏枝冷落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

    只欠清香不欠花”

    修染的这首续《墨梅》【2】诗中说的是:他俩西湖[今颐和园昆明湖]岸上的那次分手。清婉也明白,现在的他,只欠亲情,不欠爱情。

    清婉羞愧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顾低着头喝闷酒。

    看到此种情况,揭傒斯叹了口气,问道:“修染啊,你这次回家能住多长时间?”

    修染回:“明天就走。”

    揭傒斯问:“回‘甘露寺’?”

    “不,”修染说,“去上都。”

    揭傒斯问:“去上都作甚?”

    修染说:“帝师之弟‘琐南藏卜’已经还俗,复立白兰王,并定于五月份在大都与寿宁公主成婚。宣政院选派了108名伟岸之僧侣【3】前去上都迎接帝师及琐南藏卜一行。”

    揭傒斯道:“这事儿,我也知道,我们也接到通知了,当帝师抵达大都时,中书省官员都要奉命出城远迎……”

    ————————————

    注释

    【1】《墨梅》

    第一首是北宋张嵲写的一首咏梅诗。

    张嵲[niè](1096-1148年),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2】《墨梅》

    第二首宋代诗人的释普度一首墨梅诗。

    释普度(1199-1280年),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3】元代佛教

    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的百余年间(1260—1368)蒙古族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元王朝时期的佛教。自十三世纪初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就曾命其后裔,给各种宗教以平等待遇。

    (1)历史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即邀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即位后,奉为帝师,命掌理全国佛教,兼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教。帕思巴圆寂后,他这一系的僧人继续为元帝师的有亦怜真、答儿麻八剌乞列、亦摄思连真、乞剌斯八斡节儿、辇真监藏、都家班、相儿家思、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旺出儿监藏、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亦辇真吃剌失思等喇嘛(《新元史.释老传》)。又终元之世,每帝必先就帝师受戒,然后登位。凡举行法会,修建佛寺,雕刻藏经等佛事费用,多由国库支出,并常给与寺庙大量田地以为供养。而喇嘛僧则享有一些政治经济特权。

    (2)护持

    汉族僧徒与河西回鹘僧,仍受到相当的待遇。元初佛教界一些著名人物,如耶律楚材、刘秉忠等,或为朝廷所尊信,或居政府的要职,对于当时佛教的护持,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且禅宗盛行江南,天台、白云、白莲等宗亦相当活跃。但对佛教教义未有多大的发扬,仅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僧尼人数之增加,有甚于过去。而寺院大力经营工商业等,尤成为元代佛教的一特殊现象。

    元代管理佛教的机构,最初设总制院,即以国师为领导。后又设功德使司(简称功德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称宣政院,扩大管理职权,且在各路设行宣政院,代替了功德司的事务。僧官如僧录、僧正、僧纲等,也都由宣政院管辖。后来到至顺二年(1331)撤销行宣政院,另于全国设立广教总管府十六所,掌管各地僧尼事务。元统二年(1334),又罢广教总管府,复立行宣政院。

    元代寺院和僧尼的人数,据宣政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统计:全国寺院凡二万四千三百一十八所,僧尼合计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若将私度僧尼等都算在内,恐怕还不止此数。

    元代皇室所建官寺很多。从至元七年(1270)到至正十四年(1354)在京城内外各地,建有大护国仁王寺、圣寿万安寺、殊祥寺、大龙翔集庆寺、大觉海寺、大寿元忠国寺等,这些土木费用都很浩繁。英宗至治元年(1321)所建的寿安山佛寺,铸一佛像曾冶铜五十万斤(即今北京西山卧佛寺的卧佛)。

    (3)寺院

    随着寺院的兴造,又规定每寺住僧约三百人,于是朝廷将大量田地给与寺院。

    例如,中统初(1260)给庆寿、海云二寺地五百顷。大德五年(1301)给兴教寺地一百二十顷,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顷,万安寺地六百顷,南寺地百二十顷。皇庆初(1312)给大普庆寺田八万亩,崇福寺河南地百顷,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普庆寺山东益都田七十顷。至正十二年(1352),建清河大寿元忠国寺成,以江浙废寺之田归之。据大略统计,自世祖中统二年(1261)到至正七年(1347),前后共给寺田三千二百八十六万一千亩(《续文献通考》卷六)。这些寺院土地的主管机构是太禧宗禋院。各寺都设有总管府、提举司或提领所来经管业务。其一寺的田地散在各路的,便就各地设立主管机构。如大护国仁王寺,有襄阳、江淮等处营田提举司、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大承华普庆寺,有镇江、汴梁、平江等处稻田田赋提举司。大承天护圣寺,有平江善农提库司、荆襄等处济农香户提举司、龙庆州等处田赋提领所等(《元史.百官志》)。

    元代寺院经济成了畸形的发展。因为寺院在拥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大力从事商业和工业。当时各地解库(当铺)、酒店、碾硙、湖泊(养鱼场)、货仓、旅馆及邸店(商店)等,很多是寺庙所经营。如皇庆初(1312)给与大普庆寺腴田八万亩外,还有邸店四百间,即其一例(《陔馀丛考》卷十八)。其在工业方面,如开采煤炭和铁矿,也有寺僧参加。成宗大德元年(1297)有禁权豪僧道擅据矿炭山的命令(《元史.成宗纪》)。仁宗延祐三年(1316)于山西五台山灵鹫寺置铁冶提举司(《元史.仁宗纪》二),这也是前代寺院所无的经济活动。还有银矿的开采虽非寺院直接经营,而其收入却归寺院所有。如至顺元年(1330),闻蔚州广灵县地产银矿,文宗即令中书太禧院派人经营,而以其所得归大承天护圣寺(《元史.文宗纪》三)。寺院的工商业经营,当然和政府赋税收入有关。政府对于寺营的解库,有时禁止,有时命其纳税。而政府对于各处住持僧人将常住金谷掩为己有,修建退居私宅,开设解库,也有禁令(见《元典章》卷三十三)。

    至元三十年(1293)曾命僧寺之邸店、商贾舍止(旅馆),其货物照章纳税(《元史》卷十七)。其后更时有明令,使僧道为工商者纳税。特别是诸河西路僧人有妻子者,当差发、税粮、铺马、次舍,与庶民同;以防止当时富户冒为僧道,规避差役(《元史.刑法志》卷一百零三)。

    (4)其他

    元代佛教在传统的各宗以外,江南还有白云宗、白莲宗等教团。这两家都起源于宋末,都提倡念佛,励行菜食,只是白莲宗许有妻室为异。白莲宗是宋苏州延祥院沙门子元所倡。子元自称白莲导师,其徒号为“白莲菜人”。此宗因发展迅速,遭受“妖妄惑众”之嫌,子元被流放到 九江,教团也被解散。后来小茅阇黎纠集信徒,重新倡导,但他的见解就差远了(《释门正统.斥伪志》)。另外,白莲在被禁以后,由于优昙宗主普度的活动,在庐山得到复兴。普度所著《庐山莲宝鉴》旨在显彰子元的教义,破斥当时彰德朱慎宝、广西高仙道等附托白莲的异说。至大三年(1310)他亲自入都,呈上白莲宗书,进行白莲宗的复兴运动,因而得到宣政院的认可。以后,一般遂以白莲教中得到朝廷认可的称为正宗,未得到认可的称为邪宗(明果满编《庐山复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