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207章 得君一笑妾愿足
    提及“钱乙”【1】,可能现代人无人晓得,若提起“六味地黄丸”,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味药就是“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乡野“土郎中”,年轻的三品“紫衣金鱼袋”,北宋太医院丞钱乙所研制的。

    古人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众所周知,中医的诊治依据是“望、闻、问、切”,而小儿不具备整全的表达能力,难以叙述自己的症状;且病情也不能随意揣测,故而被古代医家称作“哑科”。

    “六味地黄丸”是为小儿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所设。而钱乙制作这味药的初衷,只不过是用于治疗小儿的“五迟”之症。但他万万没想到,这药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发扬光大,成为滋阴补肾、养生保健的千年良药,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一】《青楼行》李流谦.诗

    踏空骄马足铁踣,

    万里一鞭惊灭没。

    青楼美人颜如花,

    笑揭珠帘邀客入。

    小槽珠溜红滴滴,

    左持琼觞右瑶瑟。

    得君一笑妾愿足,

    不用趄珠量斗斛。

    歌声未阙杯未掷,

    城上归鸦带寒日。

    苍头进马莫留连,

    别院笙歌拥门立。

    黑良臣把赵鸾鸾接到‘莳花馆’的同时,也把舜华和大长腿介绍到了青楼——舜华做了鸾鸾的侍女,大长腿成了这里打杂的。当然,这都是临时的,等鸾鸾回到了东平,他们三人就解散了。

    黑良臣看着大长腿戴着根绿头巾跑里跑外的,忍不住大笑:“哈哈,还想给我戴绿帽子,我看,到底谁给谁戴顶绿帽子!”

    友乾也跟着笑,“黑兄啊,不过我看这小乞丐还挺勤快,要不,等赵小姐走了,让他到我那里租几亩地?我笃定他种庄稼也是一把好手!”

    甄友乾就是昨天帮忙移送鸾鸾的那个京城朋友。

    “行啊,我正愁没地方打发他呢,”黑良臣说,“反正,我也是让他两口子给赖上了。”

    这时,一个小侍女过来喊他俩:“黑哥哥,雅间给您备好了~”

    黑良臣顺手在小侍女的屁股上摸了一把,调戏道:“呵,这小妞,小嘴巴甜的……

    小侍女赶紧躲闪,然后喜滋滋地扭起小屁股走在前面引路。

    来到了一个大套房,屋里的人却并不多,只有原先“出条子”的那个歌妓艳红。她怀抱一把琵琶,见二位进来,赶紧起身见礼。

    友乾高兴道:“哎呀呀,黑兄啊,就你我二人,何必找这么大的一个房间?你这得多破费!”

    黑良臣说:“你是京城的大爷,来我们这种小地方,小弟怎敢怠慢!等我到京城办案,还得多多仰仗啊!”

    “好说,好说。”友乾高兴地坐了下来。

    黑良臣对艳红说:“把那琵琶放下吧,好像谁能跟你抢似的!来,坐到你甄哥哥身边来。”

    艳红顺从地在友乾的下手坐下。

    黑良臣又吩咐小侍女说:“把那二位给请出来吧!”

    小侍女进了里间,不一会儿,鸾鸾和舜华就走了出来。原来,这个套间是黑良臣的专用房间,鸾鸾小姐就藏在这个套间里。

    这时,大长腿戴着绿头巾端上了醍醐和麆沆。

    友乾一见大喜道:“看这架势,黑兄今天要请我吃‘元八珍’啊!”

    黑良臣洋洋自得地说:“怎么样,甄兄,小弟对你还可以吧!”

    小侍女从小罐里给每人往碗里舀醍醐,舜华就往每个人眼前的酒杯斟麆沆。醍醐是游牧民族从牛、羊乳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膏状精华;麆沆是蒙古人饮用的一种酒。

    大长腿又端来了驼蹄和鹿唇。

    友乾大喜过望:“黑兄啊,这‘元八珍’,小弟只是听说过,还真没尝过,今天,我可来着了。”

    “按甄兄的财力,不是吃不起……”黑良臣看了一眼舜华说,“这是御膳,没人敢吃,也没人敢做!也只有到这离着京城八吊子远的‘莳花馆’才能享受到的口福……这御厨,还是我从京城给请来的呢……”他一边说一边招呼着,“来来来,趁热吃……”

    看着舜华站在鸾鸾的身边,眼巴巴地瞅着桌子,黑良臣笑着对舜华说:“站着干嘛,你也坐下吧!”

    舜华顺势坐在鸾鸾的身边。

    黑良臣站起身来,夹了一块大驼蹄放在舜华眼前的碗里,说道:“你说你,当初嫁给我多好,成天还不是跟着我吃香的,喝辣的!”他坐下来接着说,“这几年下来,我虽没有攥下什么钱,但就是赚了一副好肚里呀!”

    友乾对黑良臣说:“黑兄,你也吃。”

    “你们吃吧,我常吃!”黑良臣嘴里继续叨唠,“你爹也是凤凰眼,两只眼只瞅着那些秀才呀,举子啊什么的……”

    舜华一边吃一边说道:“父亲不是嫌弃你没文化。”

    “谁说我没文化,”黑良臣说,“朝廷不是不允许捕快参加科举么!若让参加,说不定也能考个状元、榜眼什么的……”

    舜华道:“你考不考倒是没什么,关键不是还影响子孙也不能科举么。”

    “光我不能科考么!”黑良臣一指歌妓,“艳红的子孙不是也不能考么,”手又指向了甄友乾,“甄兄不是也一样?”感觉话说得有点过,便自打圆场道,“哎,甄兄,艳红,要不咱仨捞不着考试的结拜吧!来个‘桃园三结义’!”

    “什么桃园三结义,是妓院三结义,咕嘟一,一……嘿嘿嘿”艳红捂嘴嘿嘿地笑着。

    黑良臣蔑瞪她道:“你,你再瞎嘿嘿,就给你填进个‘小剂子’……”

    友乾赶紧用话往下压,“谁跟你结拜!”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说,“再说了,我是地主,子孙是可以科举的。”

    黑良臣问:“你不是商贾么?”

    友乾说:“经商只是副业,主业是地主。”

    这时,大长腿又端上了驼乳糜和天鹅灸。他放下菜说:“客官,主菜已经上齐了,还有紫玉浆和元玉浆随后就上,还需不需要加别的菜?”

    黑良臣问友乾:“甄兄,还想吃点什么?”

    “够了够了,这些也吃不了!”友乾笑道。

    黑良臣看了舜华一眼说:“给孕妇上个乌鸡汤吧!”

    “好勒!”大长腿唱着菜名就下去了。

    黑良臣端起了酒杯,对众人说:“来,让我们端起酒杯,为了美好的明天,干杯!”

    众人纷纷举杯,干了杯中的酒。

    黑良臣见舜华也拿起来酒杯喝,便道:“哎,那孕妇,能喝酒么!?”

    舜华酒杯没离嘴边地说:“我尝尝这马奶酒,什么味。”

    众人都看着黑良臣笑。

    【二】《叹十声》方知.词 黎平.曲 陈佳.歌

    艳红放下酒杯说:“我唱首小曲,给大家助兴。”说着,就坐到桌子前头的凳子上,拨动着琴弦唱了起来:

    [歌曲]“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一声。思想起奴终身,靠呀靠何人?爹娘生下了奴,就没有照管。为只为家贫寒,才卖了小奴身。依呀呀得喂,说给谁来听?为只为家贫寒,才卖了小奴身。”

    乌鸡汤很快就端上了桌,大长腿直接端在了舜华的眼前。

    “真是谁的媳妇谁疼啊!”黑良臣笑道,“哎~,不过那绿帽子,这乌鸡汤就炖这么短时间,能行么?”

    “这都是提前炖的,现炖,哪来得及啊!”大长腿说,“客官,菜都上齐了。”

    黑良臣逗弄道:“要不,你也坐下?”

    大长腿白了黑良臣一眼,退出了房间。

    [歌曲]“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二声。思想起当年的,坏呀坏心人。花言巧语,他把那奴来骗。到头来丢下奴,只成了一片恨。依呀呀得喂,说给谁来听?到头来丢下奴,只成了一片恨。”

    看着舜华香甜地吃着乌鸡肉,黑良臣道:“舜华,我一定让你记着我的好!”

    舜华头也不抬地说:“就吃个鸡,我就记你好了?”

    “吃个鸡……”黑良臣道,“我一定想办法治好你弟弟的病!”

    “吹牛吧!”舜华继续吃她的鸡。

    “你先把鸡放下!”黑良臣说,“快过来先敬你甄哥哥一杯酒。”

    舜华虽不情愿,但为了自己的弟弟,只好顺从。

    [歌曲]“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三声。思想起何处有,知呀知心人?天涯漂泊,受尽了欺凌。有谁见逢人笑,暗地里抹泪痕。依呀呀得喂,说给谁来听?有谁见逢人笑,暗地里抹泪痕。”

    敬完了酒,舜华回到了座位上。

    黑良臣说:“甄兄啊,你的大舅哥不是三品御医么!这次好不好让舜华的弟弟跟着你一起回大都,让大舅哥给瞧瞧?”

    友乾放下了酒杯道:“我虽不是郎中,但我内人是啊,所以我也多少懂一些。根据舜华姑娘说的弟弟的情况,就是把他送进太医院,我看也白搭!”

    黑良臣说:“甄兄的意思是无药可救了?”

    友乾道:“中国医药,博大精深,就没有不能治的病,也没有不可救的人。”

    “那你的意思是?”黑良臣满脸认真样。

    友乾说:“我听内人说,在东平有一位神医,他的祖上是‘儿科之圣’——钱乙。”

    黑良臣赶紧问鸾鸾:“香儿姑娘,可有此人?”

    “有!”赵鸾鸾道,“不过,老先生今年八十多了,不会出诊的!”

    舜华忙说:“我们可以去啊!”

    鸾鸾道:“这么远的路,这么冷的天,小弟又病得那么重,如何能到得了啊!”

    黑良臣也害愁起来,“一个年纪太小,一个又太老,这如何是好?!”

    友乾说:“得想办法把老先生请到这里来稳妥些,鸾妹妹,你们是老乡,能否说上话?”

    鸾鸾道:“我家倒是和钱家有些交往,只是,他的儿女不会让老爷子冒这么大风险的!”

    黑良臣说:“那我们就多出钱,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鬼缺钱,人家神医也缺钱么!?”鸾鸾说道,“除非,有‘用钱买不到的东西’,否则,你想也别想……”

    ————————————

    注释

    【1】钱乙

    钱乙,字仲阳,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1032-1113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1)人物简介

    钱乙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人。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氏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1114年,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2)学术内容

    一、“五脏辨证”法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二、主张保养养生

    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

    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

    三、通过面部诊病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词不达意。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3)临床应用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