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24章 还将清梦绕金微
    【一】《彼岸花》佚名

    花开彼岸本无岸,

    魂落忘川犹在川;

    醉里不知烟波浩,

    梦中依稀灯火寒。

    花叶千年不相见,

    缘尽缘生舞翩迁;

    花不解语花颔首,

    佛渡我心佛空叹。

    完盛等人在涑水河的东岸寻找着美盼的尸首。

    东岸虽然是由完盛带队,但对于完盛目前的状况,哪里还有什么精力?他还需要由两个和尚架着才能走路呢!

    看到失魂落魄的完盛,惠明大和尚劝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完先生可要保重自己才行啊!”

    完盛有气无力地说:“我师妹已经不在了,她是为我而亡!我岂能孤身一人苟活于世?”

    “人有来生,就有去往。但这‘去往’,却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一种新的开始。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所以,先生大可不必为小姐的死而过多地自责……”

    完盛哭诉道:“师妹自幼胆小,提及死亡,就惊吓得不行,如今她却走上了这条路,她岂能不惊恐万分……”

    “死,并不可怕——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就像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也;死如同更衣,犹如褪去破旧之衣衫,更换崭新之装束。”

    “可是现在,让师妹独自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岂能不害怕?”

    “死,对于众生而言,并不是去往陌生的地界。只是舍掉这个身,再去接受别种的身躯罢了……”

    惠明和尚的劝说,对于信奉“萨满教”的完盛来说,根本听不明白。完盛仍是一个劲地哽咽落泪。

    惠明继续劝解:“而如你般,不停地哭泣,却是大大地不该!这样会耽误虞小姐‘往生’的!贫僧刚刚所说的一切,其意思就是,小姐并没有远去,而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彼岸花》林夕.词 王菲.曲/歌

    一听说师妹就在身边,完盛赶紧四处寻找。

    只见,远处的岸边,星光点点,就像是小师妹婚服上的彼岸花,一排排地,随着风飞舞。那美丽的彼岸花呀,在不停地变幻着颜色——红的,蓝的,黄的,白的……

    [歌曲]“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我站在海角天涯,听见土壤萌芽,等待昙花再开,把芬芳留给年华。”

    完盛随即兴奋起来,说道:“大师,我看到了,我好像看到了我家师妹!”

    惠明道:“看到就好!或许她正在引导着我们去寻她的旧躯壳……所以,你更不能悲伤。倘若你对她生起悲悯之相,甚至哭泣,会让她身不自主地生起情爱心,而让她的佛心息止,随情爱而去,这将导致她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不得解脱……”

    “大师,我该如何做?”

    “此时,最有利于她的是——不要哭泣,一心向佛。”

    “向佛?”

    “是啊!现在,她的魂魄还在飘忽不定。当我们寻找到她的尸首时,最贻害她的事,莫过于胡乱地触动她的躯体,或为她极度地悲泣……如此,她就是想往生西方,一万个人里也不会有一个了……”

    听惠明这么一说,虽然并不是很明白,但只要对师妹不利的事,他就不会去做,便问:“我该如何向佛?”

    惠明道:“你应该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

    完盛按照大和尚的说法,在心里不停地默念起佛语。

    [歌曲]“彼岸,没有灯塔,我依然张望着;天黑,刷白了头发,紧握着我火把;他来,我对自己说,我不害怕,我很爱他……”

    四更天,月亮从东山爬了上来。

    那弯弯的月亮,勾画出小师妹那瘦小的身躯。只见她神色恍惚,体材虚幻,那瘦损小腰肢,恰似天上的残月,在匆忙地前行。

    虽说是虚幻,但对于完盛来说,心里或许好受了许多。他感觉小师妹并没有死去,她还活着,永远活着……

    【三】《唐多令.惜别》吴文英.词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天,开始亮了。洁净的蓝天上,一抹罗纱般的玫瑰色慢慢地从东方伸展开去。青蓝色的曙光静悄悄地透过了各处险峻的山口,好像在寻找昨天遗忘在这里的什么东西。它穿过树丛,甚至滑到掉下来的树叶下面,走遍各个角落。

    在独头村[1]附近的河段,一个最最美丽的地方,大家找到了虞美盼。

    她仰面枕在河畔的小草上,周围开满了彼岸花。远处的村庄中,雄鸡在不停地鸣叫,但再也无法唤醒沉睡中的她了……

    完盛匆忙从河堤上滑下去,连忙抱起了她,迎她入怀。他不停地呼唤她的名字,紧紧地抱着她,再也不肯放手。

    惠明大和尚让师弟们把他俩拖上了岸,又把美盼放在马背上倒空出她体内的污水。

    看到不远处有座阁楼,那是为纪念杨贵妃所修建的一座塔楼。惠明安排大家把美盼的尸首先暂时安放在那里。

    这时,对岸的虞管家也坐船过了河,来到了贵妃楼。他安排人到村子里买了一套干净的衣服,并请人给小姐换上。

    一切安排妥当后,惠明大和尚便带着一班师弟开始为虞美盼超度亡灵。虞总管叫着完盛下了塔楼,来到了楼外商议着美盼的后事。

    完盛说:“我带着师妹先回家!”

    虞福问:“哪个家?”

    “仁寿老家。”

    “这恐怕不行吧!”

    “怎么不行?”

    “小姐是外姓人,不能葬入虞家祖茔。”

    “师妹怎会是外姓人,她不是姓‘虞’嘛!”

    “这是我们汉人的规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儿,相当于泼出去的水。嫁出去以后,要跟别人姓,对自己所出身的家族而言,反倒成了外姓人。”

    “师妹不是还没有举行婚礼嘛?再说,你现在把一个死人送去孙家,人家会答应吗?”

    “就算小姐未出嫁,也不能葬于虞家[2]。”

    “这又是何道理?”

    “汉人的规矩——‘祖坟旁边女儿坟,祖祖辈辈不如人’……”

    完盛一听怒了,骂道:“我看你们这些汉人,不是‘不如人’,而是‘不是人’!哪有逼死了自己女儿,还不让她回家的道理?”

    虞总管被骂得没了主意,便道:“我一个下人,是做不了主的,我们还是先回普救寺,请示过老爷和夫人后,再做打算吧!”

    “一来一去的,白白地浪费了两天时间,等我带师妹回到家里,恐怕身体早就腐烂……这样吧,我娶小姐,让她与我结婚,是否就可以葬于虞家祖茔?”

    “不行,这只能葬入你家的祖茔。”

    “呵,我是蒙古人,哪来的祖茔,大草原就是我们的祖茔,你总不能让我把师妹葬于大草原吧!”

    “可汉人的规矩,我一个平民百姓如何改得了?”

    “我不是虞家的义子嘛,我娶的妻子,怎就不能葬于虞家?”

    “所以说,您是义子嘛……除非……”

    “除非什么?你快讲!”

    “除非您改为‘虞’姓,成为虞家真正的子孙……”

    “可以,只要能让师妹回到故土,我怎么着都行。”

    “好,大少爷,那就这么定了,我得赶快回去跟老爷夫人汇报……不过,你带着小姐,坐车最快也得走七八天的时间,小姐的尸首会不会腐烂?我们是否买一棺椁,坐车回去?”

    “那样,尸首腐烂得会更快!我们不坐车,骑我的白马回去,也就四天的时间……”

    “哦,回到老家后,您不要把小姐带到虞家老宅,你先带回你的家……”

    “这又是什么说法?”

    “这也是规矩——是‘完’家嫁女,‘虞’家娶妻。你让你的母亲把小姐当成自己的女儿……”虞总管一想,又问,“哎~您改姓的事儿,不用回家禀报令堂?”

    “不用了,我母亲会同意的。”

    这时,和尚们已超度完毕。

    虞总管说:“那你先带着小姐回家,我赶快回普救寺准备,我们今天也启程,回家为你们举行婚礼。”

    完盛从贵妃楼里抱下了虞美盼,虞总管给他牵过了白马。

    完盛把美盼靠在了白马的身上,自己先上了马,然后伸手把美盼拽上了大白马,放在了自己的胸前。他一手抱着美盼,一手扯着马缰,一夹马肚,白马便走了起来。

    完盛向众人点了点头,算是告别。他俩顺着阳光,踏上了归乡的路……

    ————————————

    注释

    [1]独头村

    独头村是杨贵妃的祖籍,在山西省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东,依山傍水建有杨贵妃故居。故居占地面积64亩,建筑形制为城堡式的独宅三进院落的仿唐民居。

    杨玉环是唐朝的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齐国公杨玄琰之女,宰相杨国忠堂妹。

    杨玉环出生于宦门世家华阴杨氏,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其祖上出自高门大族弘农杨氏(陕西华阴),乃杨氏在蒲州永乐(山西永济)的分支。

    弘农杨氏,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名人辈出。比如,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的重孙杨震,则是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清白家风,且均官至太尉,为东汉著名的“四世三公”。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的宦门世家,并在此度过童年时光。

    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

    开元十七年,10岁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十分恩爱。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足见宠幸之隆。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2]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死后,为什么不能葬在娘家?

    古代的祖坟,一个最起码的规矩,就是只埋同姓人,要是埋了外姓人,老话就会说:“这叫外姓人抢地”,寓意着以后会出现家中人丁不旺的情况。

    不要说嫁出去的女儿了,假如家中不幸,未嫁的姑娘死了,同样也是不能埋进祖坟的。哪怕是坟地挨着祖坟也不被允许,这叫做“祖坟旁边女儿坟,祖祖辈辈不如人”。

    迷信思想认为:假如祖坟旁边有一座女儿坟,叫做“叫阴侵坟墓”。预示着未来的家中成员中,多半会出婚姻不顺的情况——男性娶不到媳妇;女儿出嫁也不会嫁给富足人家;生的孩子成为傻子的几率也会增大。

    那就产生一个现实问题了,离婚的女子将来死后下葬在哪儿?

    古代没有离婚这个概念,只能说“休妻”,当然数量也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多半还是会恳请原先的夫家予以合葬。

    如若不准,便找门阴亲,结婚后葬于夫家坟茔。如果这些都不成,便找个乱坟岗埋掉,草草了事。

    古代对女性的歧视,不仅于此,出嫁的女儿生前也绝没有什么好的待遇,有些地方的风俗甚至不让出嫁的女儿去祖坟上坟(尤其是有兄弟的),不能给自己的父母合墓扫土添土,祠堂、族谱、墓碑上都不能留有女儿的名字。

    从女儿生的孩子的称呼上,古人的心态就一目了然了——“外甥外甥”,可见在家族面前,总摆不脱一个“外”字。

    现代的社会,对城市的居民来说,“祖坟”这个词都快不认识了。跟儿子相比,女儿才是贴心的小棉袄。古代这种种的歧视和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都“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