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43章 一尺深红胜曲尘
    【一】《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纳兰性德.词

    第二天傍晚,杜十娘早早地带着丫环如意来到了“凤栖梧”。

    丝丝的秋风吹拂着她的长发,她从如意怀里取过了竹萧,悠悠地吹了起来,静静地等着纪绪的到来。

    可一等二等就是不见纪绪来赴约,杜十娘等到了三更天,便失望地回到了客船。

    夜色阑珊,她难以入睡,便提笔写了一封充满委屈和怨恨的信,书信是这样写的:

    “昨夜个人曾有约,

    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天大亮后,却下起了雨。

    十娘让如意把昨夜写的那封信给纪绪送了过去。

    看到如意进了门,纪绪便诧异地问:“你不是……那…什么店的…店家女嘛……”

    如意笑道:“什么店家女,我是杜小姐的侍女,她有一封信给你。”

    纪绪这才回过神了,“噢~原来你们是一伙的,你们是‘组团’嬉弄我来了!”

    如意也不好意思了,羞涩地说:“逗你,是有的;喜欢你,也是真的!”

    纪绪打开书信看了起来,当看到“原是瞿唐风间阻”这一句时,不由地笑了起来,说道:“这个杜小姐,怎么又咒我掉进瞿塘峡里……”

    如意问:“如果纪公子不是掉进水里,为何昨夜不来赴约?”

    纪绪没有回答如意的问话,而是找来了纸笔说:“你家小姐是不又让我给她回封书信呀?”

    如意道:“现在她不想见你的书信,她想见你这个人。”

    两人正说着,船家来人通知说:今天有大暴雨,船要停航一天。

    纪绪借此岔开话题说:“幸好今天不开船,否则正如你家小姐所说,我又得掉进长江水里!”

    如意得意地道:“我家小姐不一般吧?”

    “不一般!”

    “这是不是…也算…救了你一命?”

    “可以这么说吧!”纪绪嘴上如是说,心里却想,救命倒不至于,但确实为他保住了语蓉拼命为他攒的那一百五十两银子。

    “你是不是得请一桌宴席,感谢一下我家小姐?”

    “这…这……”纪绪支支吾吾地不想答应。

    “这什么你‘这’,一个大男人,用得着如此小气吗?你可知,我家小姐在我们扬州,就算你家有钱,你也不是说请就能请得到的!”

    这个纪绪相信,江南的名媛,不是任何人就能请得动出去吃饭的……可纪绪已不是从前那个腰缠万贯的富二代了。如今手里的那点银子,是语蓉为他进京赶考的费用,他岂敢乱花?便胡找理由地说道:“船上如何办得了酒席?先让杜小姐记下,以后纪某一定给她补上。”

    “纪公子也是经常出游的人,你岂能不知,每当遇上暴风骤雨——船需靠岸,人需离舟。我们正好借着现在雨小,赶紧上岸找一处酒家……”看到纪绪不言语了,以为是默认了,便道,“你在这稍等片刻,我回去告诉我家小姐一声。”说完,如意便匆匆出了房门。

    【二】《黄鹤楼记》阎伯理.记

    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

    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

    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

    如意一拐弯,便到了杜十娘所住的豪华单间。

    正好谢月朗、徐素素和贾正理也在她的房间里,正在商议着上岸去哪里暂住的事。

    听如意这么一说,杜十娘好不高兴。她提议,把宴席就设在黄鹤楼上:“古人不是说过嘛!‘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纪公子是大才子,在那里设宴岂不美哉?雨中观景,赋诗寄情……”杜十娘畅想着,“如果只有我们俩人,该有多好啊!”

    “你想什么呐!你是不是又想抛下我们?就像昨天晚上,你一个人去约纪公子。”谢月朗埋怨道,“你也不想想,人家能跟你出去嘛!”看十娘有点儿不高兴了,月朗转而又笑道,“他岂是能单独与你出去的人?除非,有我们几个陪着!”

    杜十娘为难地说:“可这么多人一起去,你叫人家如何花得起那么多的银子?你可知,黄鹤楼的酒水是很贵的!”

    月朗道:“你为何要让人家纪公子花钱呢?”

    杜十娘说:“是人家纪公子请我,我不让他花钱,难道让我花嘛!”

    “你俩都不必花钱,总会有人为你表现的!”月朗边说边向贾正理使了个眼色。

    贾正理道:“又想让我出血?”

    月朗笑了笑:“你不是从来没有听过十娘的琴和歌嘛?今天就让你一饱耳福。”

    “哎~”贾正理问,“你不是说杜十娘不会唱歌弹琴,光会吃饭喝酒吗?”

    杜十娘嗔怒道:“你干脆说我是个‘吃货’多好!”

    月朗捂着嘴,笑着说:“不是不会唱,是怕你们出不起那份银子。”

    贾正理道:“听个歌、唱个曲能使多少银子?”

    月朗不屑地说:“呵,多少银子,光听我十妹弹筝[1]一曲,就得纹银十两。”

    “我操!”贾正理惊叫了一声,“那,唱一首歌呢?”

    月郎把两个食指搭在了一起,比划成一个十字形状说道:“得有十个‘我操’!”

    大家都大笑不止。

    贾正理直摇头说:“你可饶了我吧,我可负担不起!”

    月朗说:“你付不起,周大公子想花钱听歌,十娘还不给他唱呢!我十妹的歌声,不是谁花钱,就能听得到的……今天要不是你们跟着人家纪公子沾个光,就你贾正理,就算你出一百个‘我操’,也不唱给你听……”

    杜十娘说道:“好了,别嬉闹了。贾大哥先带着他们去黄鹤楼定好酒席,我和纪公子随后就到……”

    【三】《客官不可以》徐良.词曲

    巳时,杜十娘带着纪绪来到了黄鹤楼。大老远,就听得到从包间里传出的琴乐奏唱。

    只听,徐素素唱道:

    “客官不可以,你靠的越来越近,你眼睛在看哪里?还假装那么冷静。客官不可以,都怪我生的美丽,气质又那么多情,小心我真的生气。”

    又听到谢月朗扮作男生唱道:

    “小姐,你是不是弄错了,好像我没有点这个煲,又矮又胖又找不到腰,虽然有点可爱味道。小姐,你是谁家的城堡,请你靠边坐坐好不好?挡到窗外风景看不到,你说的话莫名其妙。”

    看到纪绪和杜十娘进了房间,徐素素表演得就更加卖力了:

    “你要去哪里?我每天都在想你,想念你身旁空气,想念你坏坏眼睛。你现在哪里?我每天都在回忆,回忆搞笑的相遇,回忆悲伤的结局。客官,客官,客官,不可以!客官,客官,客官,你在哪里?客官,客官,客官,我想你!”

    谢月朗却白了纪绪一眼,心里暗暗骂道:我请你,你便不来;杜十娘这个骚货一请,你便乖乖地来了,真是假正经。她便学着纪绪这个正人君子的模样唱道:

    “小姐,小姐,小姐,不可以!小姐,小姐,小姐,别伤心!小姐,小姐,小姐,对不起!”

    徐素素直接跑到纪绪的眼前唱:

    “客官不可以,你靠的越来越近,你眼睛在看哪里?还假装那么冷静。客官不可以,都怪我生的美丽,气质又那么多情,小心我真的生气……”

    ————————————

    注释

    [1]古筝与古琴

    (1)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琴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2)古琴,亦称瑶琴、丝桐、玉琴、七弦琴,古代称为琴,近代为区分琴与西方乐器中的琴,因此添加“古”字,称之为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传说原始时代黄帝就创造了最初的古琴,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并与瑟、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中国古琴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古琴音乐具有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最擅长用“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

    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