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73章 毕竟西湖六月中
    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燕帖木儿因纵欲过度而亡,太后卜答失里在内定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为妥欢贴睦尔的继承人后,决定正式奉妥欢贴睦尔为帝。

    五月底,妥欢贴睦尔从镇江的“蛟溪书屋”回到了大都[北京]。

    六月初八日,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是为元惠宗。元惠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元统”。

    送走了妥欢贴睦尔[铁公子],“蛟溪书屋”便迎来了放暑假的时间。

    周大公子带着杜十娘来到了茅山。他们在茅山玩了一整天后,第二天一大早,便约着纪绪和张锦一起去了杭州。这次出行,张锦还带上了自己的书童程欣。

    纪绪为什么非要去杭州一趟呢?

    因为苏小雅来信说,她母亲语蓉带着全家去杭州定居了。说是为了忘记从前的耻辱和伤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和人生。

    【一】《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到了杭州,周大公子带着杜十娘和仆童丫鬟住进了客栈。纪绪便带着张锦和程欣,按照信上所给的地址找到了语蓉的住处。

    一进院子,看见语蓉扶着儿子赵刚站在香樟树下,正学走路呢。纪绪喊了一声大姐,就急忙跑过去抱起了小赵刚。语蓉见是纪绪来了,便顺势抱住他的后背,啼哭了起来……

    张锦知道语蓉是纪绪的义姐,可是怎么看着倒像是一对久别的夫妻……看到张锦的不悦,纪绪立马给他俩介绍。

    语蓉把张锦让进了屋子,真是殷勤备至,不是倒水续茶,就是问寒问暖。

    一直未见到苏小雅的面,纪绪就问:“大姐,小雅和婉儿去哪儿了?”

    语蓉一手拿着香蕉,一手端着橘子出来,说:“小雅去了城隍庙[1],婉儿让他人给买走了。”

    纪绪又问:“那现在谁和小雅作伴?她一个人去了城隍庙?”

    语蓉说:“我又给她买了一个叫‘顺心’的姑娘。这个年长一些,也很会伺候人。原先的婉儿,哪会侍候人呀,也不知道叶大人是怎么想的,花那么多银子,买个‘棒槌’回去……”

    正说着,小雅带着丫鬟顺心回家了。

    一见到纪绪,小雅就高兴地大喊一声:“小叔,你怎么来了?”边说边蹦跳着跑了过来,那架势,就像要拉着纪绪跳舞。

    纪绪点了一下小雅的脑门,笑道:“都是大姑娘,怎么越发不安稳了,没见屋里还有客人吗?”

    这才发现,屋子里还有两个小帅哥。小雅的双眼像是被什么吸住了一般,瞬间变得更加光亮了。

    张锦也向小雅报以浅浅地一笑。

    张锦的头发向来弄得就不是很精致,这一些,都是跟他的义兄纪绪学的。但是,就单单这黑发慵懒、白衣缱绻就足以让苏小雅着迷,如果再加上张锦那清浅的一笑,小雅的心瞬间便被融化了……

    看到小雅还在发呆,纪绪立刻扯着小雅的袖子,来到张锦的身边,给他俩相互介绍。

    小雅施礼后,顺手拉走了纪绪,扭捏地小声说道:“小叔,你跟我来,我有事对你讲……”

    纪绪只好跟张锦说了句:“九弟,你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罢,便随小雅进了偏房。

    一进屋,小雅便问:“小叔,那人是谁呀?”

    “不是跟你说了嘛,他叫张锦,是我的同学,我俩脾气很合得来,便结拜成了兄弟……”

    “你干嘛要结拜成兄弟呀~”

    “这有什么不妥吗?”

    “当然不妥!如此,我是不也得喊他小叔?”

    “那当然。”

    “我俩不就差了辈分了嘛!”

    纪绪笑着逗她道:“我总不能认他做干爹吧!”

    “干嘛做干爹呀~,你不会收他做个义子什么的……”

    “呵呵,你可真能想……”纪绪真是搞不懂女孩子的这些奇怪想法,便问,“凭什么我给人家做义父?我又没权,又没势的。再说,人家张锦也不干呀!”

    小雅撅起来了小嘴,“哼!反正,你一点儿也不为你侄女着想!”

    纪绪好像明白了小雅的意图,便笑道:“说吧,你到底这是几层意思?”

    小雅撒起娇来:“小叔~”她双手扯着纪绪的一只胳膊,来回地摇晃,喃喃地央求道,“我想让你给我做做媒,我有一点点儿喜欢他。”

    “为你做媒?”

    小雅冲着纪绪点点头。

    纪绪说道:“你俩,不大般配吧!”

    “怎不般配?”

    “你没见,他还没你长得高呢~”

    “放几年,就长高了……”

    “再说了,年龄也不大合适呀!”

    “咋不合适?”

    “你好像比他大很多。”

    “大多少?”

    “大个两三岁吧!”

    “两三岁还算多?这不正好嘛!老人常说,‘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满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

    “哎,得得得……找机会,我给你问问……”说罢,纪绪便出了屋子。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的西湖荷花,与其他时节就是不一样。

    青翠的荷叶一层层铺展开去,与蓝天连成了一片。告别了苞蕾的荷花,绽放着清丽的笑魇,在轻风拂送下,舞动着叠翠的裙摆,婷婷的妩媚着矜持的身姿,凝雾噙露着似若一婉约的少女,在轻轻呤诵“掉拂荷珠碎却圆”的诗句。再看那隽秀的枝杆,无不在向你展示着夏日的风情,西湖的魅力……

    纪绪、张锦、苏小雅、周公子、杜十娘和各自的仆童丫鬟同乘一条画舫,漫游在西湖之上。

    小雅看到张锦和纪绪老是在一起低声私语,还以为是为自己说媒呢,便瞅准了一个机会,把纪绪拉到了一边,过问起来:“小叔,你给我问过了吗?”

    “问什么?”

    “张锦呀!”

    纪绪笑道:“你也太心急了,你总得给我机会,让我慢慢跟他谈嘛!”

    “你俩谈了那么多,还没谈到我?”

    “是啊,我总是张不开口呀!”

    “怎张不开口?”

    “我从来没做过媒,紧张得很!”

    “你自己谈恋爱的时候为何那么‘溜儿’?”

    “我那是姻缘到了,挡也挡不住呀。”

    “现在,你侄女的姻缘…也到了……”

    “到了吗?”

    “到了,你不见我昨天去城隍庙求过姻缘了嘛!”

    纪绪笑了,说道:“你们这些小女孩啊,就是天真,到庙里上炷香,就想得到姻缘。那爱情,也太不值钱了…… ”

    ————————————

    注释

    [1]城隍庙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1)原始信仰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大蜡八”是指什么?

    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也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

    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

    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

    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

    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精神特质。

    城隍,从中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

    (2)城隍人格神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最早,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区,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3)城隍夫人

    传说元朝初年,揭阳城凤围宋村有一位姑娘,同嫂嫂到城隍庙进香祈福,见到城隍爷美貌便连声称赞,嫂嫂便戏姑说:“小姑若能嫁给一位像城隍爷这样美貌的姑爷就好哩!”宋姑娘听后,只是笑而不语。

    当晚,宋姑娘果然见城隍来到她的闺中,与她同床共枕。她把一根红绳系于城隍足上。翌晨,她把这梦告诉嫂嫂。白天,姑娘又到城隍庙中,果然见她梦中系在城隍的足上的红绳,还系在神像的足上。后来,这位姑娘无病而终,人们都传说她被城隍娶去作夫人了。后来,人们在城隍庙大殿后连壁建了一座城隍夫人厅,供塑宋姑娘金身,并将其厅前辟成养生池,上面砌一座拱石桥和栏杆,池中又植两株参天水棉树,取水水(瑞瑞)棉棉(绵绵)之意,许多善男信女常买鳖来在池中放生祈福。”

    城隍庙是揭阳民众烧香拜佛的地方,香火旺盛的时候正是庙里最热闹的时候。所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大小拜祭的日子都是旅游的好时刻。每年城隍爷都会在正月择吉日出巡揭阳榕城,以护佑神州国泰民安,揭阳风调雨顺,人民辛福安康。

    (4)一城多城隍

    明朝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

    上海:自明代起,上海的城隍神就有两位,一个是民间自发信奉的霍光。一个是朱元璋下旨尊崇的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

    抗战爆发后,人们又将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将领陈化成塑像抬进城隍庙供奉,但一庙难容三主,陈化成后来就被抬进了纪念馆。

    杭州:周新。周新是明初人,历任福建、北京、山西巡按御史,云南、浙江按察使,后因得罪锦衣卫被朱棣冤杀,至迟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已经成为杭州城隍神。

    绍兴:庞玉。庞玉本是隋朝将领,后归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投唐,历任梁州总管、越州都督等职,越州即今绍兴。在任上颇得百姓爱戴,死后被信奉为神。

    苏州:春申君黄歇。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封地在今苏州一带,对当地开放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被信奉为神。

    台州:屈坦。三国吴人,父亲得罪孙权被罢官,隐居台州,后屈坦在台州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泉州:韩琦等。韩琦是宋代名相,虽然籍贯河北相州,但出生在泉州(其父时任泉州知州),后来韩琦就成为泉州晋江县城隍神。泉州有大城隍,各县还有小城隍。

    福州:陈文龙。“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抗元英雄,不屈而死。明清封镇海王,在福建沿海有“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的说法。

    广州:三人,南汉刘岩,明代杨继盛、海瑞。

    漳州平和县:王维。王维生前并没有和平和县打过什么交道,但到了明朝却被树立为平和县城隍神(据传是王阳明所为,大概就是偶像崇拜吧)。

    南宁:苏缄。宋神宗年间,越南人侵入广西,苏缄时任邕州(即今南宁)知州,寡不敌众,城破后全家殉国,被尊奉为当地城隍神。

    桂林:张少仪。清代人,有“张三子”之称,即孝子、君子、才子,曾任职桂林。

    居庸关:徐达。明朝开国武将第一人,北伐统帅。

    榆次:寇准。“审过葫芦,问过黄瓜,打过城隍,拷过地瓜”的寇老西儿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城隍。

    邯郸磁县:岳飞。磁县宋为磁州,岳飞曾在此驻扎。

    乌鲁木齐:纪永宁。据袁枚《子不语》记载,清军都统在修筑城池、兴建城隍庙的时候,梦到一个叫纪永宁的人,说自己是天山神委任的城隍,都统醒来和大家一商量,就上报朝廷,奉纪永宁为城隍神了。

    济南:铁铉。“割燕问甘,忠何惧烹。芳名千古,虽死亦生。”大名鼎鼎的铁公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