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跟他娘说好,娶媳妇的事情,到时候需要跟他商量后再决定。

    王氏招呼小姑子一家吃完饭就回屋生闷气去了,她本以为这小姑也运气好些,脑筋又灵活了一点才重新赚了些钱,过上了稍微好点的日子。

    结果没想到,席间她还听到了她儿子进学堂读书的事,这下更不甘心了,难道以后她还能当官太太不成?

    虽然她觉得方氏肯定是痴心妄想,可是心里又止不住的疑问,万一以后真成了怎么办?那她不是一辈子翻不了身了?

    王菊花看着桌上的糕点就觉得气闷,送礼都这么大方,可见是真有钱了。

    又想到她儿子方铁牛说也想去读书,还说表弟都去读了,咱家比姑母家还好些,姑母都舍得,他娘肯定比他姑母更有眼光。

    王氏被儿子捧很高兴,可是却又实在心疼钱,纠结半天,给他下了死命令,说可以送他去,但是必须要给她考个状元回来,让她过过当状元郎的娘的瘾!

    方铁牛只在戏文里听过状元郎,他觉得那都不是人了,听说那都是文曲星下凡才能考到状元郎呢。

    他被他娘的雄心壮志吓得缩了缩脖子,可是又想到以后他又能重新成为村里孩子的老大了,就壮着胆子应了声好。

    ====

    何文静在回家的路上就试探着跟方氏谈起了关于婚姻的事,果如他所料,他娘还真有想着过两年就给他相看媳妇的想法。

    还说他是独子,所以以后她要给他找个贤惠会生养的,给她多生些小孙孙,这样抱去他爹墓前,他爹在地下才能合得上眼。

    何文静囧,他想象不出来贤惠会生养的老婆是什么样的,只坚持说要成家得先立业,等他有了正经功名后再考虑,而且千万让他娘问过他之后再定,不然万一两人相处的不好,家宅不宁。

    方氏见何文静神色坚决,想着也许是儿子年龄还太小,等他再大点,说不定自己就会急着找媳妇了,也就答应了下来。

    何文静把这事跟方氏说定之后大松一口气,几年之内应该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了,自己还是得赶紧把学习进度赶起来。

    念头转到读书上,何文静就想起潘夫子来了。

    潘夫子一辈子只考了个秀才,听说当时的成绩也不靠前,貌似也是擦着及格线过的那种。因此在给何文静他们讲课的时候,对很多文章的讲解其实并不深刻。

    何文静觉得,就算他们能够把夫子教给他们的全都学会,最后估计也就只能考个秀才,要学得更深,还是得想办法去拜更高明的师傅,接触文才更出众的同学才行。

    12.元宵

    初二回来之后,何家比较近的亲戚也就没什么了,不用再去各家各户串门走动,何文静就开始在家安心读书。

    他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先考中秀才,再考举人,然后再来看会考。

    虽然科举基本上都是这个过程,不过他是准备以每阶段的目标,来制定学习计划的。

    比如说,以后他要考进士,然后现在学的东西就是为了以后考进士去,那样的计划太远而且不够细致,远不如一步一步来得扎实。

    那么,他现在以考秀才为目标,那他要做的就要将《四书》《五经》都能完成基本的记诵,还有就是辞章的文笔磨炼,以及加深一下对一些政见时务的了解。

    要考中秀才,需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场,每场由不同的官员主持,开考的地点也不同。而其中县试考五场,府试考三场,院试考两场。如果每场都得中头名,则人称“小三元”。

    而且何文静后来还了解到,像县试的五场考试,从第一场到末场,每场考试之间隔数日揭晓一次名单,而第一场未取中者,不能考第二场,文字较差的也会被淘汰,到了最末一场录取的人数也往往很少。

    而且每场考试的位置也会变化,如果上一场名次靠前的,下一场就会坐在主试官比较近的位置,这个过程大概人数会淘汰一半以上。

    其实这个阶段主要是考察学子的基础知识是不是扎实。

    像“帖经”就是将书上的某几行,贴上几个字,然后要求学子把空出来的字填写出来,跟现代的填空题差不多。

    这就要求考生对所有的经义都能做到熟练背诵,随便挑出一段都能记起原文。

    而“墨义”则类似简答题,考的内容也不算不深,就是提出经义里面的一些问题,要求学子做简单的解读回答。一般只要是熟读经文和各类注释文字就能答得上来。

    而光是这两项基础考题,往往最少也要问三五十条,甚至更多的一百多条也有,这就要看当时的主考官是怎么出题的了。

    因此记诵和书法就比较重要了,还有就是书写的速度也得提上来,必须写得又快又好,还不能有错字和涂改。

    然后就是“策问”,类似论述题,一般是考学子对国家的一些政见时务,这个主要靠个人发挥,这个是比重最大的,甚至能决定各科考生的去选。

    题目的范围一般围绕人事政治,也称方略策和时务策。

    然后就是“诗赋”,这个就要求学子有一些文学才华了,这需得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做出的令人拍案叫绝的诗、赋的。

    不过何文静很庆幸在这一朝,这一项的比重不算大,如果像唐朝那样,那他估计要考中两榜进士就很难了。因为唐朝的进士考试及十分注重文学才能,就算你经义不太扎实,但是如果诗赋天分很高,那也是很可能被取中的,反之则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