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94章 红袖鸾销玉笋长
    【一】《大德歌.冬》关汉卿.散曲

    雪纷纷,掩重门,

    不由人不断魂,

    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等纪绪把暮羽他们吸引走后,清婉就悄悄地上了楼。

    她倚栏眺望,痴痴地看着远方:大雪纷飞,掩蔽重门,让人怎能不断魂?近日来,清婉是愈加的憔悴,就似那江梅失去了往日的风韵。

    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人理睬与慰藉?只剩下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正在胡思乱想,只听得暮羽一声“咯咯”大笑,就见他一把抓住了红衣人。当红衣人转回头来,见是自己的老师,便问:“你的大将军呢?”

    纪绪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清婉却在楼上招手喊道:“喂,我在这儿吶!”那表情真可谓得意于言表,“小样,我还斗不过你俩小子!”

    见大姐早已上了楼看着他们乱跑,暮羽气得把竹马往地上一丢,回自己的屋去了;采婗跟着暮羽跑了一个下午,更是累得连晚饭也做不了了;清婉凭借纪绪的保护,倒是没有一点儿劳累,可她不会做饭呀!无奈,纪绪只好亲自动手。

    看着纪绪麻利地炒着小菜,清婉就问:“纪公子经常做饭吧!?”

    “是啊!”纪绪说,“初来京城时,根本吃不惯你们北方的菜,所以就学着自己做。”

    清婉玩笑道:“我那可爱的小表妹呀,你到底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找了纪公子这么个如此细致贴心的人……”

    一提及小表妹,纪绪就有些激动,便问:“你跟表妹说了我的情况没有?”

    “说了。”

    “她如何反应?”

    “她有什么反应,我哪里知道?我只是给她去了封信,告诉她,那首《卷珠帘》是暮羽的先生写的……”

    “你说我是先生干嘛!”

    “我不说你是先生,难道说你是暮羽的同学?”

    “你不会说,我是修染的同学!”

    “这有区别吗?”

    纪绪道:“你说我是家里的私塾先生,她会以为我七老八十了呢!”

    清婉“嘿嘿”地笑,瞟了纪绪一眼说:“如果,两个人真心相爱,年龄,还是问题么?”

    两个人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几个小菜就做好了。

    采婗好不容易喊来了暮羽吃饭,他简单地吃了两口,脸也不洗,口也不漱,便倒头睡下了。采婗吃过了晚饭,碗碟也懒得去洗,起身想回自己的房间休息。

    清婉朝着她的背影大骂:“呵,你这小妮子,自从做了个小妾,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你是不是还想让我伺候你呀!”

    采婗回头做了个“鬼脸”,转头跑了。

    清婉只好帮着纪绪收拾着满桌的残羹剩饭和一大叠的锅碗瓢盆。看着油乎乎的灶台,想必厨房有时间没有打扫了,纪绪又动手清理起来……

    【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整理好了厨房,清婉在中堂[正屋的中间房间]给纪绪沏了一壶茶,纪绪陪着清婉聊了一会儿天,直到把那壶茶喝得没了颜色,才告别清婉,回到自己的房间批改学生的作业。

    清婉挑弄着火盆,坐在正屋等公婆回来。

    已过张灯时分,也不见他们的身影,雪天路滑的估计他们今晚可能不回家了,便熄了油灯,回自己的屋子准备睡觉。

    清婉和有才住在东厢房,采婗住在他们隔壁的小里间。

    清婉脱了外套,只留一件贴身的小棉袄,她钻进了冰凉的被窝,裹着厚厚的被子正迷迷瞪瞪时,就听自家的大黄狗一阵的欢叫,估计是家人回来了。

    她急忙起身,顺手捞了件斗篷披在了身上,出了房门,小心地下了台阶,踏着积雪,走过庭院,拐过影壁,出了垂花门右拐就到了宅门。听到车夫王大个子喊采婗的名字,清婉应了一声,便拉开了门栓。

    看见从车上只下来一个人影,清婉便问:“怎么,只有恁一人回来了?”

    友乾“嗯”了一声便进了大门,王大个子牵着马车去了侧门的马棚。

    清婉转身关上了大门,问道:“他们,怎么,没跟恁一起回来?”

    友乾道:“噢,雪大,他们住在了你大姑家里。”

    友乾的步子很大,清婉便紧跟了几步,脚下一滑,差点儿摔倒,友乾赶紧伸手扶住了她,就此牵住,就再也没有松开手……

    到了屋门,清婉迈着轻容的步子,优雅的进入正屋,寻找着油灯点燃了。

    正想转身离开,却与友乾撞了个满怀,“你跟我身后干嘛?”清婉顺势替他解开了风衣,挂在了墙角的衣裳架上,又多余地问了一句,“你喝茶吗?”

    友乾望着她说:“喝!”

    清婉白了他一眼,“喝什么喝?不知是人家与你客气?这么晚了,早点儿睡吧!”说罢,莞尔一笑,退出了正屋。

    【三】《三煞.想着他.西厢记》王实甫.杂剧

    想着他眉儿浅浅描,

    脸儿淡淡妆,

    粉香腻玉搓咽项。

    翠裙鸳绣金莲小,

    红袖鸾销玉笋长。

    不想呵其实强:

    你撇下半天风韵,

    我拾得万种思量。

    清婉慢慢地下了台阶,缓缓走向东厢;上了台阶,轻轻推开房门,迈了进去;她又转过身来,抬头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悄悄关上了房门;她把头靠在门上,寻思了半天,又悄悄拉开了门栓;她抖落掉斗篷上的雪花,抬手丢在了春凳上;她缓步来到梳妆台前,坐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呆……

    那真丝的小袄着实可身,它完美的勾勒出她那窈窕的身姿;昏暗的灯光下总也掩盖不了她自然流露出来的那一抹美艳,玫瑰花瓣似的双唇偶尔轻轻抿动,梦幻了她角色的容颜……

    “吱-嘎-”一声,门轻轻地被推开了。友乾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渐渐靠近她。

    乍一听声,清婉抖擞了一下,随即拔掉了头上的发簪,用以掩饰自己的慌张,却只见黝黑的发丝在她身后绸缎般地展开,镜子里,她那墨瞳幽深的眼眸瞬间将来人给淹没……

    友乾撩起了她的一缕丝发,放在了唇上品味。

    清婉急忙起身,慢慢转过头来,小声怒斥:“快出去,你不见,人家要宽衣睡觉了吗?”她又曲手指了指里间的采婗。但心里知道他并不会听话,就用双手来推搡他,可双双被其捉住。猛一抬头,见他满头的雪花,定是他在门外已踟蹰了很久才跨了进来……清婉不再忍心赶他走,就这样静静地任他那双冰冷的手轻轻地握住自己……

    一片雪花飘落了,落在清婉的脸上,又瞬间融化,变成了一颗泪珠。

    友乾轻轻为她抚去,“真美!”

    “什么?”

    “我说雪花,你可不要多情!”友乾调戏道。

    “哼!”清婉轻轻一跺脚,撒起娇来,“它再美,也会化为乌有,哪比得了我?总在你的眼里。”

    “谁说不是呢?你才是世上最美的花。”友乾低头轻吻。

    就在他低头的一瞬间,清婉又看到了他满头的雪花,恰似白发,便调笑说:“怎么,才一日不见,就想白了头?”

    友乾一把抱住了她,说道:“若与你相守白发,是我平生所愿,喜乐安然!”

    清婉把玉笋般的食指放在了友乾的嘴边,让他不要做声……

    两个人的快乐,怎能俏无声息?

    清婉告诉友乾:“快,带我离开!”

    友乾知道清婉想喊,便抱着她的小屁股悄悄出了东厢……

    两步远的路,友乾足足走了一杯茶的工夫,他上了台阶,用清婉的后背,轻轻地推开了正房的门。进屋后,他又提起后腿给掩上了屋门。

    清婉只觉得有两只毛茸茸的大爪子搭在了她的后身,吓得她是一阵尖叫,并拼命地往友乾身上蹿……

    友乾抬起腿,踢了出去,骂道:“一边去!”

    清婉回头查看,却是自家的那条大黄狗。可能是,傍晚打雪仗时没有尽兴,现在上来讨扰清婉。

    大黄狗挨了友乾的一脚踢,便哀叫了一声,夹着尾巴低头蜷缩在火盆[1]的旁边,趴下去再也不敢动作了。

    友乾放下了紧紧盘踞在自己身上的清婉,走到火盆前,蹲下,放了几块木炭进去,顺手拿起旁边的那把火箸,拨了拨火盆里的炭火,细细的火星瞬间飘了起来。

    他又起身寻来了他经常铺在火盆前坐着喝茶的那块地毯,盘坐了上去,让清婉坐进他的怀里,箍着她,望着盆子里的火光。

    熊熊的炭火似爱的火苗,在不停地蒸发着他们……

    ————————————

    注释

    [1]火盆

    火盆是指盛炭火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火盆,也叫“神仙炉”,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

    据说,火盆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古代,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元明清时期是第四个寒冷期。一年中有约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乾隆曾有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古人的“暖”来自于“取”,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受到太多条件的限制,在没有集中供暖、电热毯、暖宝宝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抵御寒冬的呢?

    (1)经久不衰的原生热源:火坑、火盆

    “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

    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加上一个箱形秀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没条件的,就用泥盆。其实,两者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卖炭翁也是“取暖”文明下的职人,炭火之薪,是最起初的供暖能源。

    (2)老祖宗也有暖手宝:手炉、足炉

    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本诗中,白老先生暴露了两个御寒的小秘诀——喝酒和火炉。

    喝酒御寒,是古人常常会采用的一个小方法,虽不一定科学,但饮酒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短暂时间的取暖还是可以的。白先生用火炉来暖酒,酒来暖身子,是大雪天留住客人的绝妙取暖办法。

    火炉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西瓜大小,随手可提。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3)冬日办公居家神器:暖炉、暖椅

    古人真的很讲究。室内取暖,就要用上专用的“暖炉”。皇宫里多用铜质暖炉,做工精致华美;民间多用陶土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用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说的正是这暖炉。

    无论居家还是办公,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诞生了。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高端技术宅”,他在著作里专门讲述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4)川味十足的暖房:椒房殿

    花椒只能作香料?古人可比你有创意!古书《三辅黄图》记载,汉代在未央宫中设有椒房殿,以花椒和泥涂墙壁做保温材料,“取其温而芬芳也”。冬天置身其内,有御寒保暖之效。

    以花椒为保温涂料的方法更为后人所效仿。《世说新语》上记载,西晋时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而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文句。这样的房间果然川味儿十足!

    (5)穿越时空的中央空调:火墙

    古时帝王的取暖,更是享受着“中央空调”般的体验。

    从明代开始,皇宫里为了取暖,设了“惜薪司”,这就是最早的“供暖办”了。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通热入墙即可取暖,比如秦代咸阳宫遗址的火墙结构就非常出名。

    火墙的具体取暖原理,可从右图了解。总之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简直就像是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中央空调一般。

    (6)精神驱寒法:九九歌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

    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

    在古时,民间还相继流行了许多冬日消遣方法:一到入冬,有的画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谓之《九九消寒图》;还有的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叫《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格子满则寒消。

    (7)宫墙

    宫墙是紫禁城内防寒的第一道利器,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

    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而且,宫殿的墙壁和屋顶大都建的很厚,冬天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