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71章 旅游忽过清明节
    清明连着上巳节,朝廷就多放了几天假。

    自从于湉搬到香山来,揭傒斯就再没有见过她。“烧炕”那天,本是要来的,可工作太忙了,不得脱身,便只好由自己的夫人于馨带着儿女前来道贺。

    这次来香山,就是想躲几天清闲的。

    一到了山庄,揭傒斯就打发马夫和随从回去了。

    他捋着花白的胡须,迈步走进了大门。他寻思着:在闲暇的日子,一知己,一壶茶,唠唠家常,哪怕相对无言呢,只要端起茶慢慢地喝,细细地品。人生啊,恰如悠闲时煮茶……

    进得于湉的居室,屋子里却空无一人,闻听东花园传来了欢笑声,揭傒斯便寻声找了过去,看到正在秋千上摇荡的王冕与杏儿。

    有道是,才子遇才子,每有怜才之心;美人遇美人,必无惜美之意。

    晚上就寝的时候,王冕见揭傒斯身边没带侍从,便把自己的书童送给了揭傒斯使唤。

    【一】《祝母寿诗》慈禧.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王亮是王冕的第二个书童。头一个书童,是王冕的一个远方表弟。当初陪他进京赶考,也只是临时组合。

    可是,天不遂人愿,人不遂人心。王冕的两次京试都落了榜,王冕又想留在京城继续考。但表弟却到了婚配的年龄,王冕只好准他回家成亲。

    王冕幼年丧父,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成人。

    不过这件事儿,王冕一直闷在心里,不想告诉杏儿。他听人说:没有父亲的孩子,因缺少疏导而心失平衡。常感孤独、忧虑、情绪消沉,因此性格会变得孤僻。

    所以,在外人面前,王冕从来不提及自己的家事。

    元延祐七年[1320年],王冕的老母亲攒了一点儿钱,来到了江浙的省会杭州,找到了刚刚中得“解元”的达普化。

    王母把钱交给他了说:“达解元啊,我儿王冕在京苦读已有六载,身边也没个人照顾。老身备了点钱,想为我儿买个书童服侍,解元虽然年少,但老身的苦心解元想必也是明白……”

    达普化道:“老夫人不必多说了,小生明白。我过两天即将动身赶往京师,我现在就带您老人家去往乐籍【1】,为元章兄选一位陪读的少年可否?”

    乐籍,即乐户的名籍,属于乐部,是指歌舞戏曲的演出单位。

    古代,乐籍属于贱籍,就是户口本上写着贱户,贱户中的人称为贱人,他们是不准住好房子,不准参加科举,不准戴玉石首饰,不准与良民[士、农、工、商]结婚。

    王母一听达普化要带她亲自去选,便高兴道:“哎呀呀,解元啊,你们青年人的喜好,老身哪里晓得!”

    “去吧,去吧,一起去吧!”达普化说,“有道是,‘知子莫如母’。总归以后,这孺子也算是您的家人了。”

    不容分说,达普化带着王母来到江浙教坊。

    管勾把他俩带到了管弦楼,伎人们正在吃午饭。王母便在这上百号的官妓中挑选。官妓中以女性居多,但亦不乏有好看的男伎。

    忽见,一个唇红齿白的小男伎从门口走了进来。他口噙香茶桂花饼,身上薰的喷鼻香,很是脂粉气。

    他瞪着一双亮亮的大眼睛盯着王母看,不知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还是期望着这位老夫人把他带走。

    王母走向前去,仔细端详,蹲下身来,拉着他的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男孩说:“我叫若秀。”

    王母又问:“几岁了呀?”

    若秀回答:“六岁。”

    王母对达普化道:“就他吧。”

    达普化说:“老夫人,他,小点儿了吧?用他做书童,您是让他照顾元章,还是元章兄照顾他呀!”

    “咱得将就我的这点儿钱吧!”王母说道。

    达普化说:“您老不必给他赎身,可以租用。”

    看着若秀一直扯着她的手不放,王母慈爱地看着眼前的若秀,道:“哪个孩子又不想早点儿赎身呢!”

    达普化又说:“若是老夫人真的想一次性买下,缺的钱,我给您补齐。”

    “不必了,就他吧!”王母笃定道,“我喜欢这个孩子,和他有缘。”

    王母缴足了钱,教坊司便给若秀办理手续,恢复了他的良籍。

    王母看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便给他改名叫王亮。嘱咐了王亮一些事情,便让他跟着达普化来到了京城,送到了王冕的手上。

    转眼见,当年的稚童也长成了翩翩少年。

    昨夜,王冕见揭傒斯很是喜欢,便忍痛割爱把王亮送给了他。

    【二】《天净沙.春》白朴.散曲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煦暖的阳光照耀庭院,和柔的春风吹拂柳梢。

    楼阁上杏儿高卷起帘拢,倚着栏干远望。只见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的;院落外却是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杏儿走下楼阁,过了中庭来到了东跨院,正好碰上了王冕。

    杏儿问:“怎么,都没起床?”

    “是啊,”王冕说,“昨晚喝了些酒,又睡得晚些。”

    “你不是也喝酒了么,你怎么起得早?”

    “我不是,想你了么!”

    “想我干嘛?”

    “哦,我今天想去趟京城,你跟揭大人说一声。”

    “去京城干嘛?”

    “去把那一幅画装裱一下,再给你去买个礼物,这不,上巳节很快要到了。”

    “我也去!”

    “你就别去了,在家陪着揭大人,免得他寂寞。”

    “有了大亮亮陪他,还需要我么!?”

    “诶~,你总得替我解释一下,要不然,让揭大人以为我是躲他呢!”

    “你本来就是么!”杏儿说,“我见你见到我大姑父,挺紧张的呀!”

    “他是长辈么,我怎能不紧张。”

    “哼,等你见了我的爹爹,还不知你会紧张成啥样呢!”杏儿莞尔一笑。

    王冕却说:“见了令尊,我便不会了。”

    杏儿不解地问:“这是为何?”

    王冕笑道:“令尊不是比我还小一岁么!”

    “哼!不管你了~”说罢,杏儿就跑去大姑父的卧房,看看他为何还不起床……

    ————————————

    注释

    【1】乐籍

    乐户的名籍。在古代官妓属乐部,故称。亦指乐户或官妓。

    乐籍制度始于北魏终于清雍正元年,指将罪民、战俘等群体的妻女及其后代籍入专门的贱民名册,迫使之世代从乐,倍受社会歧视和压制,是谓乐籍。

    乐籍中人,广泛参与了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音乐活动,并承担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脉。女乐是乐籍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乐籍群体的重要组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女性专业乐人,其身份普遍卑贱,其中许多甚至类似奴隶、几与物品等同,是声色娱人的群体。

    在历史上,女乐与城市始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越繁荣,女乐越兴盛。这种关系通过俗乐教坊网络体系得以彰显。

    (1)教坊

    教坊司,官署名。它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唐以来,教坊遍布都城和州府郡县,形成了自中央到地方的具有共时和历时一致性的俗乐教坊网络体系。教坊是主要管理俗乐的机构,乐籍制度下的女乐声色娱人的功能与教坊相契合。教坊不仅是俗乐主管机构,也是乐籍制度下的女乐生存和执业的场所,在教坊之下,发展出主要以女性为核心的娼家型乐籍,这使得女乐群体大大繁荣。

    由于俗乐教坊网络体系的一致性存在和女乐对教坊乐系的广泛参与,城市音乐文化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特征,这种特点集中反映在娱人俗乐上。俗乐教坊网络体系统辖着各种专业音声艺术形式,歌、舞、杂技、戏剧等艺术品种中的音声具有用乐上的一致性。女乐是俗乐教坊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乐籍制度下,“女记小令三千”,三千小令由于女乐的承载被分散到各类音声艺术形式中,使其用乐具有本体中心特征上的一致性。

    其实,所谓的教坊,说白了就是官办青楼,受官府保护,一般人进不去。而且教坊司的人只侍奉王公贵族,跟普通青楼女子不一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玩弄的。

    ①起源于唐宋

    教坊司最早起源于唐朝,专门负责艺人培训和皇宫里的乐物戏曲演出,元宋两朝也都延续了唐朝的教坊制度,直到明清教坊司也一直存在。

    教坊为唐宋两朝官房艺术机构,分别在当时的京城长安(西安),开封。

    武德(618—626年)后,唐高祖始置于禁中,隶太常寺,又名内教坊。专门管理雅乐以外的乐舞百戏。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更名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唐中宗时(705年)又恢复旧称,到了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复置于蓬莱宫侧,又增设外教坊四处,二在洛阳,二在长安,各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直接由宫廷派中官为教坊使、教坊副使管理,而不受太常寺领导。有音声博士,第一、二曹博士。

    唐代的教坊的业务为管理负责在宫庭中演出歌舞、散乐等的男女艺人。这些艺人依其地位及技艺高低分成不同等级。如一般的女艺人称“官人”,较高级女艺人的称作“内人”或“前头人”,平民人家进入的女性要学习各种乐器包括琵琶、筝、箜篌等乐器,被称作搊弹家。相较於太乐署、鼓吹署等组织以演奏仪式用的雅乐为主,但也演奏燕乐,教坊所所演奏的是较出自民间的娱乐性音乐。

    据记载,唐玄宗将教坊从太常寺中析出,“凡祭祀、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飨,则用教坊乐部”。从此,教坊与太常寺各司其职。教坊集中了众多杂技高手。唐玄宗还下令让官府将全国各地的百戏杂技艺人管辖起来,逢有盛会,征调校技,以为国家教坊补充新人。

    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由盛而衰。叛军攻陷洛阳、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教坊艺人死的死、伤的伤、苟活的流散民间。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唐朝统治者曾试图重整教坊,但因国家元气大伤,财力不足,无法恢复旧观。

    宋代的教坊的作用与唐类似,以演宴乐之用的殕乐为主。

    960年,北宋在汴京设置了教坊,分为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分掌不同乐种的教习。

    仍隶太常寺,掌教习音乐,备大宴、曲宴应奉,游幸则引从。置使一人,副使二人,下设都色长、色长、都部头、部头、副部头等。

    至南宋时,更进一步按乐器及表演种类分成十三部色,包括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版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各设部头或色长。

    之後,宋平定南方各地,又在各地招来许多新的乐工。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造成乐器和乐书的散失和教坊的结束。南宋初由於在战乱中,未恢复教坊组织,但绍兴十四年(1144年)才再成立。其後,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再度侵宋,教坊再废。之後,虽有类似名称的单位掌音乐事务,但已没有乐工,而是需演出时临时招募人员排练演出,这也反映了当时民间艺人的兴盛。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兴起,使封建礼教观念更加森严。那时上层社会普遍接受了程朱理学。他们不再像汉唐统治者那样注重本非“雅乐”的百戏杂技。虽然宋袭唐制,仍旧设置教坊,但与盛唐比较,已不成规模。宋代官方组建的百戏杂技主力,全都收录军中。宋代兵制:殿前司分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以及护圣军、神勇军、王 选军、策选军、游弈军,共十军。其中,左军和右军,则是演习百戏杂技的重点。左右军艺人由国家按月发“饷糈”。每逢朝会、御宴,都由左右军艺人表演百戏杂技。演出百戏杂技的军中艺人不够时,就雇民间艺人充当。宫廷供奉与民间艺人的界限逐渐消失。就像赵升在《朝野类要》里所说的那样:“今虽有教坊之名,隶属修内习教乐所,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乐权充之,不足,则又和雇市人。近年衙前乐已无,教坊旧人多是市井路歧之辈。”

    辽朝也设教坊,隶宣徽院,定秩正五品,掌殿廷音乐。设提点、使、副使、判官、谐音郎等。

    金代置教坊,设使、副使,职掌略同。

    ②兴盛在元明

    元代在元大都设有教坊司,主要掌管及训练艺人演出音乐及戏剧。后来,教坊被改为“太常寺”,又被改名为“太常礼仪院”,这个机构专门用于掌管礼乐、祭祀宗庙社稷等事。

    教坊在这一时期,作为国家力量支持的艺术组织,吸收并训练了大批艺人。一方面将民间音乐带入宫廷,另一方面也对于艺人艺术水平提升有所贡献,而有时,常有不少艺人又从教坊流入民间,也将原本宫廷音乐传入民间,促成民间音乐进一步发展。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置教坊司,秩从五品,掌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五百户;至元十二年,升正五品;十七年(1280),改提点教坊司,隶宣徽院,秩正四品;二十五年改隶礼部,改定秩从五品。成宗大德八年(1304)升正三品。仁宗延祐七年(1320)又改正四品。置达鲁花赤一人、大使三人,下领兴和署、祥和署、广乐库等。

    兴和署:秩从六品,掌乐舞承应之事。设署令、署丞、管勾各一人。

    祥和署:秩从六品,掌乐舞承应之事。设署令、署丞、管勾各一人。

    广乐库:秩从九品,掌乐器等物。设大使、副使各一人。

    明沿元制,隶礼部。设奉銮一人,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秩仅九品、从九品。掌乐舞承应。除原有乐户外,常以罪囚家属发充其中。嘉靖(1522—1566)时,又置显陵供祀教坊司,设左、右司乐各一人。

    元朝的教坊设在东皇华坊,正是明朝黄华坊的地方。明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黄华坊地区已经有了勾栏胡同(今内务部街)、东院、演乐胡同等与演出有关的地名,可以说明今日演乐胡同一带就是元、明两代教坊的所在地。教坊设在本司胡同。勾栏胡同是它的演出场所,演乐胡同则是排练节目的地方。

    元代杂剧繁盛,作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荣,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东城教坊的崛起。《坚瓠集》记载:“齐亚秀者,京师名倡,常侍长陵宴,出语人曰,‘知音天子也’。每唱到关目处,即为有举卮。”

    齐亚秀,从名字上看,她是元朝教坊旧人,《青楼集》中记载凡是元朝的伎女,名字都带个“秀”字。明成祖不仅精通武韬战略,也有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而且有较高的欣赏评论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旧人入宫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举杯满饮,表示喝彩。难怪齐亚秀演唱完后出宫对人说:“这真是个知音天子。”这个故事说明明初帝王重视歌乐演出,它渊源于元代灿烂的文化生活,其发源地就是东城区演乐胡同一带的教坊。《坚瓠集》称齐亚秀为“倡”,当然是指“乐人”而言,不是指伎女的“娼”,唐宋以来的教坊不是妓院性质。齐亚秀能到皇帝面前演唱,足以说明她是个技艺高超的艺人。

    成祖之后,明朝的几个皇帝都喜欢杂剧,演剧之风一直很盛。《竹轩杂录》载:“成化(明宪宗年号)三年,教坊司只存乐户八百余,不敷应用,乃行文山(西)、陕(西)各布政署,选收乐户应役。”八百户乐户尚嫌不够,还要从远方征役,可见当时教坊繁荣。

    ③衰落于明武

    教坊的衰落应该从明武宗时大批艺人应召入宫说起。武宗是明朝以荒淫无耻著称的皇帝,他嫌艺人入宫演出不方便,索性让他们住在宫内长期演出,男性演员都施以宫刑。这样教坊就衰落下来了。《书影》记载天启年间人们访问武宗时代遗留下来的杂剧演员梁三姑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况。

    苏武子曰:“武宗时,东院梁氏,弹筝独妙,家世善声,备供奉。天启甲子(四年)二月中,予同刘君过之,则已无弹筝者矣。刘少时,以豪闻局中,比入梁氏,记忆庭经,慨然当时。居有间,问其家三姑善筝者,下世今几年。一环应声曰:‘客何从知予家三姑也,今九十余,尚能饭。然二三十年来,内廷静慑,教坊、乐部皆湮废。时好新声,三姑筝尘久矣。每家人小集,风月闲好,姑悲来,或一弹。促节哀音,听者失悦。’刘因请见三姑,冀弹数柱。辞再四,则列幛座右,为奏一曲。洪往舒归,鲸骇鸾续,更时时闻折柱状。已若风雾烟雨,其泠泠也。座客听者,悄然气叹云。”这是一段天启年间回忆正德时候情况的回忆录,既生动地说明了梁三姑弹技之妙,也正确地说明了教坊是在武宗时期衰落下去的。

    ④蜕变于嘉靖

    教坊的衰落导致了它后来同妓院的结合。明初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把反对他的建文帝的忠臣齐泰、黄子澄、铁铉等人的妻女送到教坊司充当军妓,供军人轮番蹂~躏,明成祖的这一行动使得当时教坊具有了妓院的性质,这是一种极其野蛮的行为。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到武宗时教坊衰落,优秀的艺人应召入宫,散落在外的艺人逐渐和邻近的妓院合流,这时演乐胡同一带就逐渐成为妓院的集中场所。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在演乐胡同附近已经有了以暗娼名字命名的宋姑娘胡同、粉子(又称粉头)胡同等地名。

    清初沿明制,升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及协同官均正九品。雍正七年(1729)改名和声署,省奉銮等官。乾隆七年(1742)设乐部,和声署遂归入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