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72章 一夕轻雷万丝条
    昨夜,隆隆的雷声带来了一夜的喜雨。

    雨后的京城,是那么的美丽。王冕走在路上,哼着小曲,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欣赏着路旁被雨水浸润过的花草和树木,还有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

    【一】《春日》秦观.诗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王冕顺着肃清门大街往钟鼓楼的方向走去。

    举目远望,钟鼓楼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那碧绿的琉璃瓦【1】,被春雨刷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宛如翡翠;瓦上沾着的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

    穿过繁华的,像驼背人似的一条罗锅巷[南锣鼓巷],王冕在一座四合院的门楼下停了下来。

    那门楼绘有精美的海漫天花的彩绘,门匾上写有“达宅”两个大字很是显眼。

    这所宅子,便是王冕的老乡达普化的府邸。

    达普化可不姓“达”,而是姓“伯牙吾台”。按照汉人的风俗,只称呼人名第一个字的习惯,他便把自己的宅邸,标注为“达宅”。

    门仆令小厮牵走了王冕的马,自己便把王冕请进了门。

    四合院的客厅一般设在南房,那是一般的客人拜会之地;贵宾的会客是在北屋,即上房,一般是天井的正北一排房子中间的那间屋子。

    老仆走在前面,王冕紧随其后。

    穿过影壁,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正正方方的庭院。院子中的地砖,选材和设计都很讲究,寓意着“福从天降”。

    院子的四周,种有很多绿植。

    东侧有两棵柿子树,代表着“事事如意”;爬在墙上的蔷薇花,经历了一夜的微风细雨,此时也在朝阳中躺在嫩枝上,缠缠绵绵,百媚千娇;西厢房的窗台下,有几盆芍药已经开放,不知是昨夜淋了雨,还是今早刚洒的水,只见花瓣上雨珠点点,似少女在春天里含泪欲滴,惹人怜爱。

    自院中向北走,便是中堂。

    中堂是七架梁的门窗建筑结构,用上等的花梨木装饰,走近都能闻到花木独有的香味。

    达普化笑着迎下台阶,“看元章兄春风得意,似是大事搞定!”

    王冕也高兴道:“可不是呢,这多亏了兼善兄的帮忙啊!”

    两人携手走进了客厅。

    达普化又问:“你可知,她是谁家的女子?”

    “知道,于延年家的千金。”

    “于延年?”达普化惊问,“太医院的那个于延年?”

    “是啊!”

    “哎呀呀,大家都在传说,于延年家的女子,个个貌若天仙。”达普化逗趣道,“怪不得把元章兄迷得,茶不思、饭不想了呢!”

    “你说你们这些达官贵人,成天介无所事事,难道只谈论谁家的女子好看否?!”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坐了下来,达普化吩咐侍女:“给王公子上枸杞茶,我就随便来一杯茉莉花吧!”见小侍女领命而去,又继续调笑,“元章兄啊,你可得补一补,这‘枸杞茶’就很好,走的时候带上几包,能滋肾、养肝、润肺、明目、强壮筋骨、缓解疲劳……”

    “哎,得得得!”王冕道,“我们这是刚认识,还没定亲呢!看你搞得像是大婚一样。”

    “要不,咱俩中午去那‘会贤楼’吃羊肾、羊鞭什么的?”

    “老弟呀,我只拉过她的手,还用不着大补,你自己想补,可不要往我身上拉呀!”

    “只拉了拉手?怎么可能呢,这拉拉手都能高兴成这样?要是上了床……”

    小侍女端上了两杯茶。

    达普化好像想起了什么,问道:“三年前,有一个淫奸案,元章兄可否记得?”

    “你说的是‘也先铁木儿’案?”

    “是啊。”

    “可是他家发生的事儿?”

    “对!”王冕点了点头。

    达普化若有所思:“一个半老徐娘都能让‘也先铁木儿’丞相‘宁愿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想必她的女儿,也不会差的……哎~,这老于家有几个女儿?”

    “五个。”

    “这么多呀!”达普化笑道,“那,你喜欢的那位,是于家的几千金呀!”

    “三姑娘,叫杏儿。”

    “杏儿,光听这名字,就透着几份可爱!”达普化看到了放在茶几上的画卷,又问,“你的杰作?是送给我的吧!”

    “不是,我是捎来要去装裱的……兼善兄若是想要,你给我拟一个题目,我单独为你创作……”

    “你的画作,每幅都是精品,何必重来命题?”说着,达普化起身走了过去。

    王冕也跟过去,说:“这是我送给杏儿姑娘的礼物。”

    “礼物?”达普化更想打开看看,“画的什么?”

    展开了画片,达普化是赞不绝口,“这位天仙,便是嫂夫人吧!”

    王冕眉开眼笑地答道:“是啊,是啊!”

    当看到落款时,达普化惊奇地问:“这曼硕,可是揭傒斯大人?”

    “正是,正是!”

    “你认识揭大人?”

    “也是昨天刚认识,他是杏儿姑娘的姑父。”

    “姑父?”达普化又是一惊,“呵,看来元章兄是攀上高枝了。”

    “哈哈,”王冕逗他道,“要不,兼善兄,咱俩做‘一担挑’如何?”

    “谁跟你‘一担挑’!”达普化说,“好的,都让你给挑走了,剩下的,我可不要。”

    “此言差矣!”王冕卷起了画像,“兼善兄啊,其实杏儿姑娘是她们姊妹中最不漂亮的一个。”

    达普化斜着眼说道:“骗鬼呐!”

    “骗你干嘛?”王冕把画朝达普化晃了晃说,“老兄我只是爱她的天真。”

    【二】《牡丹亭.羞花闭月》汤显祖.曲剧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达普化和王冕重新回到了茶几旁坐下。

    王冕端起茶杯,说道:“说起这于家四姐妹,真可谓是‘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

    达普化咽了一口茶说:“有那么夸张么!”

    “夸张?呵!我只是不会描述而已。”王冕道,“我跟你说,她们姊妹是各具千秋,老大清婉高雅端庄,老二蕙兰是高挑清秀,老三,也就是白净,老四最好,叫英英,那小姑娘长得妖娆妩媚,我感觉兼善兄定会喜欢她……”

    “老五呢?”

    “老五太小,我也未曾见过她。”

    “她们都没有婚配?”

    “于清婉,前年已经结了婚,其余的都待字闺中。”

    “老二今年多大?”

    “好像是十七了。”

    “十七?!”达普化坐直了身子。

    王冕笑道:“这十七,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是,我是说,她都十七了,难道还没有订婚?”

    “最近正在谈婚论嫁呢!”

    “欲嫁谁家?”

    “清婉大姐,给她物色了一个西域人。”

    “西域人?这真是命啊!”

    “什么命?”

    “不是,我的意思是说,你我是不是就没有‘一肩挑’的命了?”

    “不是还有英英么!”王冕继续说服,“我觉得,你和英英姑娘真的很般配!有道是‘才子配佳人’,你看,你是青年才俊,又是五品官员,她英英又是她们姐妹几个当中最漂亮的……”

    “我喜欢年龄相当的,这二姑娘比较合我的意。”

    “那这事儿要是能成,我岂不得喊你姐夫?”

    “那是自然!”达普化,“锅小盖帘儿大——一码归一码。”

    “不过,要说起这蕙兰来,可是最具东方女性的美,她那个头,她那长相,她的文雅,她的……”

    “她,喜欢那西域人么?”

    “这我不清楚!”王冕说,“就算她喜欢,于太医也不会答应的。”

    “何以见得?”

    “在女儿的婚配问题上,于太医有一条硬规定:不是五品以上的家庭,一律不嫁。你想,这西域青年只是一个商贾,他于太医怎会答应?”

    达普化笑道:“看来,我是符合这条件啊!”

    王冕高兴说:“所以嘛,这辈子我俩就应该是兄弟。”

    达普化又问:“你能不能约她出来,让我见上一面?”

    王冕为难说:“我约她?这不好吧?”

    达普化笑道:“不是你来约,你让杏儿约她出来么!”

    王冕点着头,“也是嗬……”

    ————————————

    注释

    【1】琉璃瓦

    琉璃瓦是采用优质矿石原料,经过筛选粉碎,高压成型,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强度高、平整度好,吸水率低、抗折、抗冻、耐酸、耐碱、永不褪色、等显著优点。

    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只不过那时人们叫它琉璃。直到西方的玻璃传入中国后,才有了玻璃的叫法。西方的玻璃是由钠钙元素组成的,而中国的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铅和钡。

    据文献记载,琉璃一词产生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文化而东传,其原来的代表色实际上指蓝色。中国古代宝石中有一种琉璃属于七宝之一,现在除蓝色外,琉璃也包括红、白、黑、黄、绿、绀蓝等色,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较高温度下烧成的上釉瓦,因此被称为琉璃瓦。

    唐至宋朝,屋面瓦并未有显著发展,除了皇宫建筑由绿琉璃瓦演变为“开始使用黄琉璃瓦”,民居仍沿袭唐朝“皆茅茨,了无瓦片”。正因为屋顶普遍覆盖“茅竹”,在宋代,民房常易发生火灾。

    时至元代,这一落后的民居缺陷得到了极大改善,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封建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在经历经济大发展之后,大部分普通民众住进了瓦房。

    元代词作家李孝光在《清明郊行》一诗中写道:“清明处处麦风斜,诗老得闲长在家。远树小村千瓦雪,不知落日上梨花。”从中可见,经过社会大进步,元代的广大乡村已经遍地瓦房。

    这一时期,皇宫建筑开始大规模使用琉璃瓦。制瓷业也取得了新的进步,统治者们出于自身敛财的需求,大力发展瓷业,制瓷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进步,著名的元青花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明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尤为出彩的是其中的宫殿建筑,明清两代在营造都城和宫殿过程中,匠师们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艺术风格,并融汇各地优秀的文化、技艺,形成一套最成熟和最具代表性的做法。

    明永乐年间开始营建的紫禁城,产生了大量高端建筑材料需求,对琉璃建筑制品的生产和使用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拥有15万㎡的宫廷建筑,这些建筑以黄色、绿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琉璃瓦铺盖屋顶,显现出了金碧辉煌的皇家气势。在紫禁城内,琉璃建筑最集中各种颜色、各种类型的建筑琉璃构件也最丰富,所用的建筑琉璃反映了明清两代建筑琉璃烧造的最高水平。

    为了展现皇家威严与尊贵,琉璃瓦的等级划分也在明朝时期形成,并延续至清代。琉璃瓦在使用上的严格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明代时,官员和老百姓家里严禁使用琉璃瓦,这种材料只能是皇家的宫殿、园林、陵墓等建筑和亲王家里才能用,哪怕你是大户人家,也只能用普通布瓦。

    其次,不同的等级阶层使用不同的颜色,屋顶颜色主要有黄色、绿色、黑色三种,三种颜色中最尊贵的是黄色,只有皇帝之宫殿、陵墓及奉旨兴建的坛庙等才准使用黄琉璃瓦,其他建筑一概不得擅用,否则即是“犯上”,处极刑;排在第二位的是绿色,如亲王、郡王府邸,皇家园林、陵墓及坛庙的次要建筑乃至重要寺观的主殿均可用绿色琉璃瓦;蓝色是特例,最著名的是天坛,其建筑采用蓝色琉璃瓦顶,用来象征天空;黑(灰)色最低档、最普遍,贵族府第、寺观祠堂以及平民百姓家的建筑多用黑色瓦顶。

    清代沿袭明制,但绿色和黑色的差别慢慢弱化。此外,在陵寝建筑中,也是等级森严,皇陵和皇后陵墓用黄色琉璃瓦,妃子则只能用绿色琉璃瓦。

    琉璃瓦的大规模使用不仅极大改善了建筑屋面的物理特性与实用功能,同时兼具审美特质,在元、明、清等统一王朝的推动下,琉璃瓦制品迅猛发展,在被赋予严格的封建宫廷礼制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后,其已超越普通意义上的建筑装饰材料,更成为一种反映至高皇权与社会认知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