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97章 增之一分则太长
    盗墓这种行为历来为人所不齿,一旦被抓获,不管是在哪一朝代,哪个民族执政,都会严惩不贷。

    元朝的刑法规定:“诸发冢,已开冢者同窃盗,开棺椁者为强盗,毁尸骸者同伤人,仍于犯人家属征烧埋银。诸挟仇发冢,盗弃其尸者,处死。诸发冢得财不伤尸,杖一百七,刺配。诸盗发诸王驸马坟寝者,不分首从,皆处死。看守禁地人,杖一百七,三分家产,一分没官,同看守人杖六十七。”

    【一】《登徒子好色赋.其一》宋玉.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

    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蒋翔家的西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突厥人,名叫黑良臣,人们都叫他“黑子”。

    良臣并不是他的本名,原先他叫“亮晨”,是早晨出生的。自打做了捕快之后,便改作“良臣”。

    同仁笑话他:捕快又不是“官”,叫什么“良臣”呢!

    黑子自嘲道:虽不是官,但总算作“吏”吧,反正吃的是国家的俸禄。

    其实,捕快的俸禄是各级政府自筹的,就像现在一些行政机关招收的临时工。而且,捕快的地位很低,不但自己不能参加科考,就连他的子孙也没有这个资格。即是以后不做捕快了,他的子孙三代以内也不能参加高考。

    黑良臣一直想娶东临蒋家的长女舜华,却因自己是捕快而让蒋翔婉言拒绝了,人家给出的理由是,黑子没有弟兄姊妹。

    这叫什么理由?难不成黑子是孤儿?

    是的,这都是因为黑子祖辈是盗墓的原因。在古人看来,盗墓所干的勾当有损阴德,不但盗墓者本人活不长,而且还有损于自己的子孙后代。这并非胡说,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了办案方便,黑子难免要结交一些地痞流氓,就捕快那点儿薪水,哪够他用的?因而闲暇的时候,黑子也盗个墓什么的。不过他从来不盗古墓,因为他爹告诉他,古墓毒气重,有损身体,影响生育,所以他只盗掘新坟。

    新坟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无非是些金银首饰,就是这点值钱的家什陪葬的也很少。不是有句话么,叫“贼不走空”。如果所盗墓中没有值钱的金银,黑子就扒逝者身上的衣裳。

    寿衣谁要?能卖钱么?

    原来,古代的寿衣和平日穿的衣裳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没有纽扣”。这盗来的寿衣只要找个人钉上扣子,也是一样卖钱!

    得知,自己追求的女神突然仙世。

    黑子躲到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哭了一顿。听说下葬的时候,她娘给她戴上了一只祖传的玉镯,黑子又起了歹心。

    【二】《登徒子好色赋.其二》宋玉.赋

    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街上,一盏盏明灯慢慢地消失。黑子像个幽灵,轻飘飘地走在山间的小路上。金黄色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之上,月光洒落在大地,万物被照得清晰明亮。

    草丛里,虫儿在不停地鸣唱,不,是在垂死地挣扎!因为再过些时日,等到第一场霜降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无声无息地悄然死去,安然地回归到泥土的怀抱。

    黑子来到了舜华的坟前,坐在了地上好一阵哭诉……而后,便起身开始挖土,很快就挖到了棺材。

    黑子仿佛怕惊吓了她,小心翼翼地往上一抬棺盖,根本不费什么力气,棺材便轻易地被打开了。

    黑子凝望这张让他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面容,顿时,他惊呆了——怎么死了,比活着的时候还要漂亮!

    怎么能这么美呢?

    她美得让人窒息,美得都有些不真实,她简直不像是一个活物,而是画在纸上的一幅《仕女图》。

    这画中人:

    留有一个少女的“垂鬟分肖髻”【1】,馨香亮丽,白腻的肌肤从薄如蝉翼的鬓发后隐隐透出,黄金做成的凤钗斜插在头上;她姿容风流,美艳得不可方物;她蛾眉细锁,似在久久思量;她轻描淡抹,又像是在眉柳传情;她红唇紧闭,又欲慢启丹唇;只要她轻轻的一唾,仿若都能闻到那茉莉的馨香。

    黑子像是入了迷、着了魔,他自言自语,似在倾诉:“我的唇,是孤飞的蝶,不知何时?能轻易栖落在你娇艳的芳颜……”

    他忽而心中迸发出一阵莫名地狂喜,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黑子被牵引着,慢慢倾身,自己的热唇,轻吻着她的红唇,身体也仿佛有了一种莫名的羁绊,瞬间就被束缚进一个有力的怀抱里……

    这一瞬间的悸动,令他忘记了周遭的一切……突然,黑子只觉得有一圆润的东西吸入口中,心里纳闷:难道是,夜明珠?呵,这蒋家土鳖财主!

    黑子随即停止了亲吻,从自己口中吐出那物,说道:“这是什么呀?怎么一点儿不硬呢?”不管什么了,先揣进口袋里再说!

    不是还有一只玉镯么?

    黑子匆忙寻找舜华的左手,只见她削似春葱的纤纤玉指,藏在那香罗翠袖中。

    他伸手拾起那只小手,喃喃絮叨:“难道,你是为了我才甲染猩红?平日里,你可否是用这只小手,在那琵琶弦上满索情思?”

    再玲珑剔透的玉镯,也吸引不了黑子的目光了,他的心思专注在舜华那白皙嫩滑的肌肤上。

    黑子迅速掀开了她的衣裳,月光映照下,完美无瑕的体魄尽现眼前:

    她身姿高挑,身材更是堪称完美,胸前挺拔,身段极好;她该凸的凸,该翘的敲。总之,全身上下,挑不出一丝瑕疵,每一处都恰到好处,仿佛是造物主的完美杰作,真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此时此刻,最吸引黑子的,还是那两条笔直的大长腿,没有一丝赘肉,肌肤如雪,光滑如玉,在月光下,竟散发着莹莹之光,美得让他目眩神迷,白得使他如痴如醉。

    黑子伸手撤掉了她的合欢襟。

    他心中又是一阵狂呼,一双眼睛,死盯着她的胸前,双眸中,满是无尽的炽热。正如当代名妓赵鸾鸾在一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粉香汗湿瑶琴轸,

    春逗酥融绵雨膏;

    浴罢檀郎扪弄处,

    灵华凉沁紫葡萄。”

    此刻,黑子心中生出了一种可怕的念头:“我要和她睡在一起!”

    黑子慢慢地合了上去……他又是轻举,又是妄动;一会儿狂吻,一会儿挤胸……像是一阵妥妥的“人工呼吸”……

    舜华微微睁开了双眼。

    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那一轮明月,好像,有一个黑色的东西渐渐地靠近那白玉般的月亮,慢慢嵌入,最后完全吞噬……

    就在当晚,又发生了一次“月全食”!

    ————————————

    注释

    【1】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对古代人来讲,一头长长的黑发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更是顽强的具有极大民俗惯性的心理载体。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从古至今,历史上许多大事情与头发关系密切,例如成汤剪发祈雨,曹操割发代首,杨贵妃剪发以表示离开人世,清朝“剃发易服”政策以推行政治,民国禁止蓄辫……头发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本人的象征。

    古人对头发看得很重,对女子的审美标准中有一条便是看头发是否乌黑油亮,因为作为血之余、肾之华的头发可以反映身体健康程度;而有不少古人曾经将王朝衰微、朝代更迭归结到当时女子们古怪的妆容发型,古人认为“服妖”会减损国运,这从侧面印证了女子发型的重要性。

    (1)先秦至魏晋时期

    1976年,考古学家于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个圆雕玉人,推测是一位神情倨傲的贵妇人。它头编一长辫,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根。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可能是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将头发盘梳成顶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横贯其中以固定之。

    汉承秦制,汉朝女子的发型可以弥补一些秦的空白。

    汉代女子的发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梳在颅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汉代最流行的是“锥髻”,这种发式主要用于普通妇女家居;汉代妇女多喜爱从髻中留一小绺头发,下垂于颅后,名为“垂髯”;宫廷嫔妃、官宦小姐流行梳高髻,这也适用于出席入庙、祭祀等比较正规的场合。

    汉宫中流行多种高髻,多为皇帝令宫人梳之:如“汉高祖又令宫人梳奉圣髻”,“武帝又令梳十二鬓髻”,“灵帝又令梳瑶台髻”。还有反绾警、惊鹄髻、花钗大髻、三环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飞仙髻、九环髻、迎春髻、垂云髻、堕马髻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比较著名的是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

    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这是在南朝刘宋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灵蛇鬓据说是文昭皇后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就是把鬓发梳理成薄薄一片,好像蝉的翅膀一样,给人动荡飘逸的美感。

    (2)唐宋元时期

    唐朝作为中华历史上的盛世之朝,文化审美发展趋于成熟繁复,发式妆容作为女子重要修饰手段,在唐代妇女手中得到了创造性的突破,不仅给人以极高的视觉艺术享受,还传达了唐朝豪迈的风貌。

    小女孩梳着丫髻,因为形状像“Y”而得名,成年梳丫鬟,嫁人后要把发盘起,将发鬟改为发髻。据文献统计,唐朝妇女发簪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之多。

    而且每个时期流行款式不同,例如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开元年间,梳双鬟、望仙髻及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年间,梳归顺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闹扫妆髻。

    宋朝虽然也流行过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妆,然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面部的妆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也不像唐朝那么浓艳鲜丽。总而言之,宋代妇女的整体造型给人一种清雅、自然的感觉。

    发饰造型大致可分为高髻、低髻。高髻多为贵妇所梳,一般平民妇女则为梳低髻。北宋后期,妇女们除了仿契丹衣装外,又流行作束发垂胸的女真族发式,这种打扮称为“女真妆”。开始时流行于宫中,而后遍及全国。当时流行的发型有:同心髻、朝天髻、流苏髻、堕马髻、懒梳髻、包髻等等。宋朝女子还流行戴冠,有花冠、凤冠等等。

    元朝作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强烈的游牧风格与中原迥然不同。

    蒙古贵妇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装饰华丽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3)古代女子发型图解

    No.1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No.2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No.3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No.4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NO.5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NO.6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NO.7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NO.8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古今中华注》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此发型,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

    NO.9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和大拉翅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没有冠。

    NO.10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NO.11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NO.12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NO.13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NO.14 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