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90章 新秋气爽已凉生
    【一】《双调.新水令》王实甫.元曲

    晚风寒峭透窗纱,

    控金钩绣帘不挂。

    门阑凝暮霭,楼角敛残霞。

    恰对菱花,楼上晚妆罢。

    虞美盼化完了晚妆,坐在床边是心神不定,如坐针毡。

    柳如烟也不去洗漱睡觉,而是待在不远处陪着她,使她没有一点儿机会到花园里去“迎风户半开”。

    如烟暗自得意,心想:再让你什么事都瞒着我。哼!我宁愿冷眼旁观,也不会替你出谋划策。我倒要看你虞家大小姐,有多大的能耐瞒过了我出去幽会?

    不过又一想,万一她被我盯得太紧,出不去了,岂非又要害苦了完相公?刚才他再三托付我,一定要暗中相助。

    嗨,罢了,就助她一臂之力吧!

    但是怎么去助?既要助,又要不露出我已经知道虞大美人的秘密,让她放心前去呢?看来,还是要费一点脑筋的。

    有了!还是老办法,叫她烧香拜月,看她去不去。便有话没话地往上引道:“盼盼姐,今晚的月色真美啊!”

    美盼回应说:“是啊,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月淡明……难得的初秋夜景。”

    “今夜的景致好像和往常的不同——风,凉丝丝的;暮色,停留在朱栏;一轮明月,已在东墙高挂。盼盼姐,这样的月色秋景,耽在屋子里,未免可惜,不如到花园走走?”

    虞美盼正在苦思如何到花园去,听得如烟如此说,心中一虚,忙道:“到花园做什么啊?”

    柳如烟见美盼有些心惊,很是得意,便道:“去烧香拜月啊,这不是你喜欢的事么,怎么忘了!”

    美盼是巴不得立刻就走,师哥在那里大概等得心急火燎哩。但又不能让如烟看出自己也急不可耐,就装做平淡的样子说:“如烟,我想夜色已深,不去也罢。”

    如烟想:瞧,又在口是心非了。却道,“不去花园,又有何事可做呢?”

    “且去睡吧!”她想,安排你去睡了,我可以一个人悄悄地去。

    如烟想:你要安排我睡觉,你一个人去?那我可不放心,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如何担待得起,还是同去为妙。如何让她和完相公会面,到时候看情况再说。打定了主意,就说道:“盼盼姐,楼上闷热,睡不着的。还是到花园里去烧香乘凉,一举两得啊!”

    美盼想:别说一举两得了,一得没有我也是要去的。但是还不能立即答应,就故作迟疑地说,“这个嘛……”

    “不去则辜负了如此花月良宵,罪过罪过。”如烟学着老和尚的样子打趣道。

    “既然你坚决要去,看在你的份上,不要扫了你的兴,我就去一回吧!”

    如烟气得差点叫出声来,你自己急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还说我坚决要去花园。你去找情人幽会,还说成全我,好像是我要去约会似的,真是岂有此理!不过,为了暗中相助,也就认了。说道:“多谢盼盼姐的一番美意。”

    于是如烟拿了香具,执了纱灯[1],美盼拿了一把齐纨团扇,一方汗巾,姐妹二人一同下了楼。

    【二】《驻马听.不近喧哗》王实甫.元曲

    近喧哗,嫩绿池溏藏睡鸭;

    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

    金莲蹴损牡丹芽,

    玉簪抓住荼蘼架。

    夜凉苔径滑,

    露珠儿湿透了凌波袜。

    到了园中,虞美盼的心跳得格外剧烈,她担心师哥会莽莽撞撞从花影下跑出来。那时,如烟在身旁,叫我如何是好?一路上尽在盘算如何应付可能突发的尴尬场面。

    其实美盼也是杞人忧天,她不想想,门都没有去开,哲笃怎么能进来呢?

    她一忽儿赶在如烟之前,她想,万一师哥已经进了园内,我在前边,先看到他,我就向他递个眼色,打个手势,让他先藏好,等我调开如烟以后再出来。

    又一想,走在前边不妥,我使眼色,打手势,又不是白天,在这朦胧的月光下,万一他不注意,没看到,一下子走了出来,我连退步都没有,还是走在后面好。如果师哥冒冒失失走出来,前边有如烟挡着,我还可以退身躲避。心里患得患失,一路上忽前忽后,徘徊不定。

    如烟都看在眼里,心想,好啊虞美盼,到现在你还要弄虚作假,你先走,是想堵住完相公,不让他给我看见;你走在后,是怕万一完相公出来,你可以拔脚逃回去。想得真如意,且看你如何应付吧。

    美盼与如烟走在小径上,脚步声、衣裙窸窣声惊起了嫩绿池塘里的睡鸳鸯,发出了泼刺刺的声响。

    美盼吓了一跳,莫不是师哥从哪儿钻出来了?定神一看,什么也没有,只有池塘里的几对鸳鸯在游动,连忙把脚步放慢。

    走不一会儿,又听得“哇”的一声,又把美盼一惊,原来是嫩黄杨柳丛中有栖鸦惊飞。小姐心慌意乱,脚下金莲踩损了牡丹芽,头上的玉簪钩住了荼靡架。

    夜凉露水重,花径青苔滑,湿透了凌波袜。

    ————————————

    注释

    [1]纱灯

    又称灯笼,传统特色手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古时的灯笼大都用薄纱糊成,用竹子制做灯架,蜡烛作为照明;现在多用钢丝制作灯架,电灯泡照明。春节、元宵节或喜庆节日庆典时挂在大门或屋角上。成对或多个,也有一串串挂起,红火的气氛更浓。

    唐代韦应物的《寄璨师》中描述纱灯的诗:“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