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93章 半喜半嗔呼不出
    【一】《国风.召南.鹊巢》诗经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纪绪这个临时兄长,接回“火种”后,便坐在会客厅里和高文秀聊天。

    大方推门走了进来,“原来你躲在这儿!”

    “不是没我什么事儿了吗?”

    “知道你没事了,所以才喊你去参加婚宴呀?”

    “又谁结婚?”

    “韩冬郎呀~”

    “我不是把新娘子给他送去了嘛。”

    “所以,你就更应该去喝他的喜酒呀。”

    “我不是代表娘家人,今天不去他家吗?得到了‘三日’才去他家接妹子。”

    “三日再说‘三日’的事,今天你是他姨夫……”

    “谁是他姨夫?!”

    “我们是姑舅联姻,亲上加亲,我是他表姨,你不就是他的表姨夫?外甥结婚,哪有不去贺喜的道理?”

    “我很累了,今天就不去了。”

    “反正,父王已经去了,他让我来喊你,说有事要跟你谈,你不去拉倒……”大方撅着嘴出了门。

    文秀站起来,说服道:“开端兄,你还是去一趟吧!大喜的日子,别惹得小郡主不高兴。”

    纪绪说:“厚卿兄,要不然,你也一起去吧,我俩再好好聊聊。”

    由于参加婚宴的人多,袁震便把客人分成了两拨,年轻人大都分到了韩家新郎那边。

    听纪绪这么一提议,高文秀巴不得去婚礼现场呢,便高兴道:“好的,我去跟我外公说一声。”

    一开门,却发现大方正咧着嘴笑呢,原来她根本就没有离开,而是躲在门口偷听呢……

    他们三人骑着快马,你追我赶地到了韩家,大花轿[1]刚刚落轿。

    只见,四名轿工把花轿的轿门卸了下来。有一名五六岁的盛妆小女,俗称“出轿小娘”的过来,迎接新娘子出轿。小女孩用手微拉新娘梅绯儿衣袖三下,新娘子梅绯儿才迈出了轿门。

    绯儿头盖通红的盖头,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进了红色的大门。

    看热闹的人们簇拥而入。

    梅绯儿来到了喜堂,站在了喜堂的右侧位置等候。

    这时,新郎韩沃却不知躲到了何处。

    新郎官为何要躲呢?这也是一中风俗:新郎不去接新娘子,闻大花轿到家要立刻躲到别处去。必须由捧花烛的小男孩再三请回,才能站在喜堂的左侧,等待仪式的开始。

    这主要是避讳一首儿歌:“山鸦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急哇哇地想结婚,再遇上个心仪的女孩,整天坠于爱河,势必要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避嫌,才有了这多此一举的表面文章。

    【二】《临江仙.乐奏箫韶花烛夜》佚名.词

    乐奏箫韶花烛夜,

    风流玉女才郎。

    同心结上桂枝香。

    如鸾如凤友,永效两双双。

    莫把画堂深处负,

    笙歌引入兰房。

    满斟玉斝醉何妨。

    南山堪作誓,福禄应天长。

    婚礼仪式正式开始。

    北方的拜堂仪式和南方稍有不同。喜堂中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们担任。

    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

    奏乐者奏响音乐时,主祝者诣香到案前等待。

    赞礼者赞唱道:“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来做动作。

    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

    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祝章”。

    小男孩读毕“祝章”后,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

    “三跪、九叩首、六升拜”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

    这时,两个小男孩捧龙凤花烛导行,韩沃执彩球绸带引新娘子绯儿进入洞房。

    新郎和新娘的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

    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在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2]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由新郎挑去红盖头,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

    新郎韩沃稍坐即出。新娘梅绯儿便开始换妆,客人请吃“换妆汤果”。梅绯儿换好妆后,由韩沃领着出来行“拜见礼” [3]。

    【三】《新婚致语》姚勉.诗

    珠帘绣幕蔼祥烟,

    合卺嘉盟缔百年;

    律底春回寒谷暖,

    堂间夜会德星贤。

    彩軿牛女欢云汉,

    华屋神仙艳洞天;

    玉润冰清更奇绝,

    明年联步璧池边。

    “坐席”是指婚礼仪式结束后,新郎家为亲戚朋友摆上的“好日正席酒”,也叫“贺郎酒”。

    这才是婚礼的“大席”,新娘子绯儿须跟着韩沃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溢出。这一个是让新娘认识婆家的亲朋好友,再一个也是让客人瞧瞧新娘子是不是一个贤惠的巧媳妇。

    宴席非常隆重。

    酒一般都饮状元红,菜也多为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

    席间,新娘梅绯儿在换汤[上热菜]时,当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 ”新娘子的敬酒就算结束了。

    敬完酒,婆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到洞房里去,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也称“交杯酒”。

    主贺者必须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

    注释

    [1]婚礼流程

    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另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迎亲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亮轿:花轿到家后,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拜堂”并不属于“三书六礼”,这一婚俗于宋代后才流行起来。经过“拜堂”,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进入洞房:床上有枣和栗子等,寓意“早立子”。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寓意“称心如意”。

    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为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的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

    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到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再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赠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翁姑:丈夫的父亲和母亲,公公和婆婆。古时一般姑表联姻,婆婆大都是从前的姑姑。

    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爹娘”。

    贺郎酒:婚礼的晚上,男家为客人摆的“好日正席酒筵”,叫“贺郎酒”。

    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举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福寿双全妇人

    是指父母都健在,丈夫的兄弟姊妹都有,儿女双全的妇女。缺任何一方,说明此女人为“五福不全”。

    [3] 拜见礼

    “拜见礼”也称“见大小”, 就是以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

    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

    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曰“媳妇是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新娘子拜见过所有亲戚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子到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其实,也就是看看新媳妇以前在娘家下没下过厨房,会不会做家务,手脚灵不灵巧?